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的直接回弹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的直接回弹效应研究 出处:《北京工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回弹效应 制造业 技术进步 能源效率 能源政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过度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伴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给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能源使用量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量迫在眉睫。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应运而生,能源效率的改进使得能源的边际成本降低,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回弹效应。回弹效应本质上是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影响关系,即能源效率的提高,使得能源服务的终端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同等的服务,刺激了更多的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能源效率改进的效果,违背了能源效率改革的初衷,甚至可能会刺激更多的能源消费。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制造业回弹效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对我国制造业1987-2012年间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制造业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费直接回弹效应值进行估计,提出了减弱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制造业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早日实现。论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国外对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比较成熟,而国内相应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较少,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对我国能源回弹效应从作用机制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包括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回弹效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等,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DEA方法、广义差分法测算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岭回归的方法来测算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的直接回弹效应。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制造业减弱回弹效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从作用机制角度研究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采用DEA方法和广义差分法测算制造业的能源效率,采用岭回归的方法估算制造业能源消费的直接回弹效应值,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弹效应的实证结果,从作用机制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弱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24;F4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博福,邓红兵,严岩,赵景柱;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2 徐薇;;我国能源消费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3 刘文;赵小萍;王春清;郝黎明;尹军;韦新东;;吉林省生活用能源消费的预测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李桂华;朱晶;;浅析能源消费与环境影响[J];可再生能源;2006年03期
5 倪震;;对合理把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的几点浅见[J];浙江统计;2006年07期
6 张媛媛;;能源消费总量高速增长[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7年11期
7 秦雁霞;;我国能源消费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8 房维中;;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力度应当加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年01期
9 胡珊;;能源消费总量“被第一”的背后[J];经济;2010年09期
10 牟雪江;闫江;;能源消费转向再转向[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王梅;潘红波;刘明;朱宇环;;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环境负荷分析及对策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3 齐敏;徐天祥;;山东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郑博福;赵景柱;邓红兵;严岩;罗琦珊;董仁才;;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刘映;张岐山;;能源消费的——时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6 厉无畏;梁朝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1978—2004年数据的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7 李信昊;汪军;尹诚秀;张文基;;韩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模型开发[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巩在武;赵s,
本文编号:1329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32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