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宏观分析——城乡均衡发展的挑战和村镇开发转移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7-12-27 13:33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宏观分析——城乡均衡发展的挑战和村镇开发转移的机会 出处:《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非农经济 村镇开发转移 镇镇移民


【摘要】:中国农村发展陷入小农经济的困境,农村非农经济成为村镇发展的唯一途径因为集体乡镇企业倒闭而丧失"离土不离乡"的在地城市化模式,农村村民只得外出寻找非农就业机会。2000年-2010年之间的人口迁移流量强度增加说明人口迁移不仅受非农就业岗位数量的推动,更在于追求非农就业岗位的质量。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强度与市域内非农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和非农发展的基本动力。城市化发展赋予人口高密度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机会,也为乡村保护提供有效路径,通过村镇开发转移建立乡村公平发展的机制工业化相对发达地区似乎出现人口从一个村镇向另一个村镇迁移的模式,在就业经济收益和维持原有生活方式之间取得平衡。城乡统筹规划可能通过创造一个中心城市市域内村镇非农发展的梯度结构,从而推动村镇人口从低非农发展水平村镇向高非农发展水平村镇流动的梯度迁移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Abstract]:Chinese rural development into peasant economy the plight of the rural non farm economy to become the only way to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loss of "not left behind" in city mode because the collective township enterprises closed down, villagers had to go out looking for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2000,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flow intensity between -2010 indicates that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not only driven by the number of non farm jobs, but also by the quality of non farm job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the central city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c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still the basic motive force of urbaniz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rea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provide effective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establishment appears to be from one village to another mode of village fair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villages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transfer,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benefits and employment to maintain their lifestyle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planning may create a gradient structure of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c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gradient migration structur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from the low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to the high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分类号】:F299.27;TU984
【正文快照】: 1小农经济的困墉 费孝通先生在其著名的《江村经济》-书中通过苏南吴江县开弦弓村的个案详细明了地阐述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困境:资源匮乏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人均耕地低下使得耕地细分破碎,农业耕作缺乏规模经济。勤劳努力的中国农民以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努力提高平均亩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年02期

2 丁兆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转移范式建构[J];理论学刊;2007年03期

3 方少勇;;拉文斯坦移民法则与我国人口的梯级迁移[J];当代经济;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蕾娜;小城镇:以市场机制为引导发展人口城市化──义乌稠城的启示[J];人口学刊;1997年04期

2 何频;近两年学术界关于“民工潮”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3 张智勇,陶育兵;论对“外来从业人口”的偏见[J];江淮论坛;1997年04期

4 崔如斌,徐荣祥;外出流动对农村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以C村若干青年农民为例[J];青年研究;2003年11期

5 殷晓清;农民工就业模式对就业迁移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1年03期

6 林竞君;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工作重心的转移[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4期

7 周林刚,刘敏;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度、流动度和净剩余度——以甘肃东乡族苜叶里社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和流动状况为例[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8 何景熙;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计量新探[J];调研世界;2000年09期

9 周林刚;社会学视野中农业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对甘肃省东乡族苜叶里社区的调查[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高国舫;论城市外来民工流入量的调控[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屈小娥;5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轨迹[J];山西统计;1999年10期

2 张桂龙,张建良;苏南模式的弊端及其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05期

3 许伟,章宏韬;当前农村一大突出问题——对安徽省农村弃耕抛荒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03期

4 ;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力迁移的区域特征[J];当代亚太;1998年07期

5 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06期

6 鄢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7 华金·阿朗戈,黄为葳;移民研究的评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3期

8 卢延纯;提升传统农业和推进“非农化”——谈解决贫困山区农民脱贫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21期

2 赵钢;朱直君;;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6期

3 赵华勤;张如林;杨晓光;周焱;;城乡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1期

4 ;沈体雁:城乡统筹是规划核心价值的觉醒[J];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07期

5 叶菁华;陶德凯;王耀南;刘正平;;基于城乡统筹的涉农镇街规划工作探索——以南京市涉农镇街城乡统筹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1期

6 谢广靖;刘爱华;;大都市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探索——以廊坊市为例[J];规划师;2013年10期

7 邹淑燕;马正亮;齐拓野;;西部地方特色的城乡统筹规划思考——以宁夏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13年04期

8 张卫华;;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5期

9 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10 ;杨保军:从实践中探索城乡统筹规划之路[J];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紫华;何波;;城乡统筹规划思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勇;;两规合一——以安丘市城乡统筹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罗仁泽;;基于城乡统筹规划典型误区的思考[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4 罗彦;邱凯付;杜枫;;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式探讨[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5 孙娟;;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探索及其启发[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贤军;江丽;;“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洋;王真;胡剑双;;城乡统筹规划资源要素分配战略转型分析与探索——从“城市主导”走向“侧重乡村”[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超;袁敬城;张海青;宋岩;;资源型城市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以盘锦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戴忱;;城乡统筹规划中的给排水基础设施配置方法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2012年

10 张卫国;张竞;朱琦;张东升;;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探讨——以《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08-2030)》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跃彬;我市启动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N];石家庄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何娟娟;城乡统筹规划工作全面启动[N];南京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李伟 通讯员 曾宇 熊军;大力推进全市城乡统筹规划工作[N];益阳日报;2012年

4 记者 徐黎一 通讯员 韩朝晖;镇村城乡统筹规划年内实现全覆盖[N];连云港日报;2013年

5 郭猛 琳泊 郑勇;《迁安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N];河北日报;2007年

6 记者 吴姗;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N];黄石日报;2008年

7 李兆汝 曲长虹;城乡统筹规划: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N];中国建设报;2009年

8 谢炳波;山东莱西启动城乡统筹规划[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全国政协委员 沈瑾;别让城乡统筹规划变成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助推器[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王玉华 薛学轩;“成都模式”成城乡统筹规划亮点[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涛;城乡统筹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贾琦;咸阳市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谭彦;基于城乡空间管治的城乡统筹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杨登培;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开阳县城乡统筹规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果;安徽省淮南市城乡统筹规划探索[D];清华大学;2013年

6 马楠;GIS技术在县域城乡统筹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杨坤;统筹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1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341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