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本文关键词: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出处:《求实》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bstract]:The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endogenous impetus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basic path to achieve green development,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circular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rucial issue. We need to scientifically, systematically and reasonably establish a strong an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lag of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is actually a result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game between a series of ideas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inly includ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the social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society,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chievement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four force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the "five in one".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14BSH044)
【分类号】:F299.2;X321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继续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良性体制机制,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城镇。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重;;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J];今日浙江;2013年10期
2 ;新型城镇化之环保产业将成自动化市场的哪道菜[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3年07期
3 许崇正;焦未然;;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J];改革与战略;2013年12期
4 吕计跃;贾后明;;生态文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考量[J];社会科学家;2014年03期
5 刘洋;隋吉林;杨美琼;李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环境文化传承方略[J];环境保护;2014年07期
6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启事[J];环境保护;2013年23期
7 艾文;;行业动态[J];工程机械;2013年11期
8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启事[J];环境保护;2013年24期
9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启事[J];环境保护;2014年01期
10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启事[J];环境保护;201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丹;李楠;李英汉;;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2 张田;徐建玲;王汉席;刘元园;;我国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资源环境保护探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3 李歆琰;高博;梁卉;孙丽;;论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之博弈[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4 袁闻;;新型城镇化下的“绿色生态城市”实践[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5 黄钢;;生态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确目标[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6 陈美玲;曾玉林;;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兼论深圳市坪山新区的低碳生态城区建设[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7 林思宇;马中;石磊;;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评估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8 韩秀梅;;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初探[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总体规划)[C];2014年
9 单j;荆万里;钟妮;;低碳生态发展导向下新型城镇化认识与实践——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静;新型城镇化带来环保产业利好[N];经济参考报;2013年
2 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员 安和平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N];贵阳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维;新型城镇化要坚守环境底线[N];中国环境报;2014年
4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城镇化的饮用水安全面临挑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叶良;薛孔宽:新型城镇化须凸显生态文明[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卢洪友;新型城镇化建设须警惕“环境—贫困”陷阱[N];光明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韩凯;节能环保唱主调[N];新农村商报;2014年
8 湖北省建始县环保局 雷凯锐 黄建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环评[N];中国环境报;2014年
9 特约评论员 易鹏;“雾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深远[N];现代物流报;2013年
10 姚慧 本报记者 戚原;生态文明成温江新型城镇化最强动力[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冯雪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郇玉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3 赫真真;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庞娟;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区域碳技术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刘洋;基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彭子睿;新型城镇化下武汉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阿雅尔;基于新型城镇化的鄂托克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6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34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