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高铁对未来黑龙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及优化
本文关键词:城际高铁对未来黑龙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及优化 出处:《经济地理》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时空距离的二维视角,利用时空距离可达性、可达性重心、哈夫模型综合评估预测哈齐、哈佳、哈牡绥城际高铁开通后对黑龙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的潜在影响及优化对策,研究表明:三条城际高铁的运营将明显提升沿线城市与区域的时空可达性,带来可达性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哈齐时空距离可达性强于哈佳,哈佳强于哈牡绥,可达性高值区集中在以哈尔滨为核心的不规则圈层区域,可达性低值区分布在线路末端区位;哈牡绥可达重心向东、向南偏移显著,哈齐有向西、向北偏移趋势,哈佳有向东、向北偏移态势;可达空间服务最优区集中在哈齐沿线的大庆、哈牡绥沿线的海林与牡丹江以及三条城际高铁的枢纽哈尔滨周边。未来黑龙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优化可依托哈齐、哈牡绥与哈佳城际高铁构建黑龙江省域西北、东南、东北向的"Y"型点轴系统;哈齐延伸至满洲里对接俄罗斯和蒙古,哈牡绥、哈佳对接俄罗斯,构建"中蒙俄"跨国经济走廊;以哈尔滨为中心推进1h高铁经济圈建设,加快哈尔滨—双城、大庆—安达、牡丹江—海林空间整合与同城化进程。
[Abstract]:Based on the two - dimensional visual angle of space - time distance , using space - time distance reach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center of gravity ,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system along the line are predicted .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5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ZH305) 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团队资助项目
【分类号】:F532.8;F299.27
【正文快照】: 城镇体系的演化与交通网络的发展是一种空间互动的过程,城际高铁建设对缩短沿线区域时空距离、推动沿线经济发展及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重构均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关于高铁对城镇体系空间影响的研究较为成熟,Sasaki认为高铁交通运营的后续效应体现在随着人口的集聚,沿线城市间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培先;中心镇建设与城镇体系发展——以上海新城镇体系中泖港中心镇的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0年09期
2 王正新;金华城镇体系的形成、现状与发展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朱帆;浅析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当代建设;2001年02期
4 林兴良;;关于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的思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敬时;;上海将全面调整城镇体系产业布局[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19期
6 毛佳j;姚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上海城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7 刘承良;熊剑平;张红;;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8 周学红;聂康才;;城乡统筹构建西部小城镇体系[J];小城镇建设;2007年11期
9 丁贤法;;基于分形理论的云南省文山州城镇体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8年08期
10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与规划——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录仓;;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5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发展与规划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安树伟;母爱英;;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8 李宏静;王建力;;重庆市城镇体系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和灰色预测模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宋栋;;论初发型城镇体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姚圣;;沿海省份欠发达城镇体系化路径——以南平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木土;创新观念调整结构 建设新的城镇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建设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N];自贡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优化空间构建“112”城镇体系[N];黔西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干雄焱;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工作全局 全面加快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N];延安日报;2011年
5 记者黄晶;州直城镇体系三大规划出炉[N];伊犁日报(汉);2013年
6 记者 焦亮;强力推进推动镇(乡)区发展建设 提升在现代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作用[N];新乡日报;2013年
7 记者 强国峰;加大产业开发力度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努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N];延安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叶一剑 实习记者 冯嘉;城镇化的另一个面:人口迁徙与中国城镇体系的再造[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杨健君 曾方能 周后明;洞口立足区位特色 初步形成“2+5+5”城镇体系[N];邵阳日报;2014年
10 张俊峰;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太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起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蒲松林;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露露;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解析与时空演变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周宁;新型城镇化视角的聚落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20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42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