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发展与治理策略
本文关键词:论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发展与治理策略 出处:《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既大幅度提升了城镇化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城镇体系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的城镇化研究不能因循西方的既有理论和经验。文章以实证数据为基础,从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两个方面,考察人口流动对于我国城镇化的作用。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在各类城镇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也不仅是指向大城市,而是大致向"首末两端"集聚;②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城镇体系发展并没有进入相同的发展阶段,而是进一步展现出显著的"对偶性差异";③迄今的人口流动未能将我国的城镇体系推向一个合理分工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的就业结构趋同的格局。这些特征的背后是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这隐含着对人口流动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分析的修正;在应用层面,可引申至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及城镇发展的分类治理策略探讨。
[Abstract]: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accompanied by large-scale population mobility, which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shapes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to a large extent. The stud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cannot follow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Wes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wo aspects: urban syste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various cities and towns is not uniform, and it is not only directed to the big cities, but also to the "first and last ends". (2) under the action of large-scale population fl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in the main inflow and outflow areas did not enter the same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further showed a significant "duality difference"; (3) so far,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has not pushed the urban system of our country into a 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of urban function structure. Instead, it has formed a pattern of convergenc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cities of various scales. Behi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pecific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our country. This implies a revision of the neoclassic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t the application level, i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对“大城市病”的空间绩效理论建构及规划方法研究(51578382)
【分类号】:F299.21;TU984
【正文快照】: 1引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从以往经验看,1990年-20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1.19个百分点,而其中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增长对城镇化 率的贡献高达0.74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在“农民工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非农人口的增长也主要由流动人口转变而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金;;特大城市郊区“半城镇化”的悖论解释及应对策略——对上海市郊的初步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6期
2 赵民;陈晨;;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3年12期
3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4 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年03期
5 赵民;陈晨;郁海文;;“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2期
6 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年12期
7 张立;;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1期
8 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年06期
9 程遥;杨博;赵民;;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10 张立;;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超芹;城市化进程中省际流动人口特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王利文;新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的对策分析[D];湖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溢依;;流动人口选举活动参与率低的原因数据分析[J];中国市场;2016年25期
2 江鑫;刘慕华;赵理;;公共产品供给、分工演进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视角[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李祥云;刘慧;陈芸;;中国教育扩展、教育分布与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年03期
4 李卫民;;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J];未来与发展;2016年06期
5 陈晨;彭山桂;汪应宏;;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以山东省地级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年05期
6 庄德林;杨羊;陈信康;;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特征——基于上市公司组织关系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6年05期
7 王艳飞;刘彦随;李玉恒;;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6年05期
8 许秀川;温涛;张卫国;;耕地面积、劳动供给、工资水平与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一个理论模型及其门槛面板数据的实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9 周海山;李杰;彭仰华;;深圳市坪山新区3~6岁在园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年03期
10 张晓颖;冯贺霞;王小林;;流动妇女多维贫困分析——基于北京市451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调查[J];经济评论;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锋;;“区域竞次”、“非正规经济”与“不完全城市化”——关于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一个观察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3期
2 顾竹屹;赵民;张捷;;探索“新城”的中国化之路——上海市郊新城规划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
3 朱金;赵民;;从结构性失衡到均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势[J];上海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4 梁印龙;;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困境及其破解之道——以江阴、顺德为例[J];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5 赵民;陈晨;;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3年12期
6 李爱民;;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人口研究;2013年04期
7 赵民;陈晨;郁海文;;“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2期
8 李郇;殷江滨;;劳动力回流:小城镇发展的新动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2期
9 何为;黄贤金;;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2期
10 陈浩;郭力;;“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J];城市问题;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梁恩哲;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周华东;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张丽;农村剩余劳动力阶段式转移模式研究及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跃光;城镇体系网络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3期
2 吴缚龙;试论城镇体系的边界问题[J];城市规划;1989年02期
3 顾朝林;论岛屿城镇体系布局[J];城市规划;1989年02期
4 张方;城镇体系重在规划的研究[J];规划师;1999年03期
5 王培先;中心镇建设与城镇体系发展——以上海新城镇体系中泖港中心镇的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0年09期
6 王正新;金华城镇体系的形成、现状与发展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林兴良;;关于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的思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毛佳j;姚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上海城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9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与规划——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4期
10 刘瑞;王晓云;;基于分形理论的昆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3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发展与规划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真;;基于资源要素约束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5 王宏远;陶岸君;樊杰;;洛阳市工业空间布局对城镇体系演化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真;曹春霞;;资源要素约束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7 张晓云;殷健;;辽宁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镇体系响应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严圣华;徐玉红;;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优化整合研究——以房县为例[A];《湖北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论坛资料汇编[C];2008年
9 石瑾;;西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郭永;市规划局:大手笔构建新型城镇体系[N];济宁日报;2012年
2 通讯员 苏鑫;市规划局谋划全市蓝图[N];驻马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露露;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解析与时空演变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周宁;新型城镇化视角的聚落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迎春;湖北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韩志文;基于经济区划视角的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4 范毓;江苏省沛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朱玮;基于城乡互动的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陈青雷;基于GIS的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马鑫;云南省城镇体系特色区划及其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8 胡梅霞;枣阳市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姚珍珍;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 胡述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调查与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22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42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