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甘肃酒嘉地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4 08:27

  本文关键词:甘肃酒嘉地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干旱绿洲区 城镇体系 中心性强度 空间格局 酒嘉地区


【摘要】:依据干旱区绿洲城镇特点,建构绿洲特色城镇指标体系,改进中心性强度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集成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提出一套针对绿洲型城镇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以酒(泉)嘉(峪关)地区为例,分析其城镇等级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酒嘉地区以肃州区和嘉峪关市为区域中心城镇,玉门、敦煌和金塔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瓜州、阿克塞和肃北为地方中心城镇。2山脉、沙地和砾质戈壁的阻隔改变城镇辐射圈大小和方向。肃州区和嘉峪关市辐射范围最大,敦煌市次之,肃北县最小。3酒嘉地区城镇体系以肃州区和敦煌市为核心,形成东西两组团。城镇沿交通线延伸,以黑河、疏勒河为主轴展布。4酒嘉城镇空间组织无圈层推进特征。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asis towns in arid area, the index system of oasis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constructed, the central intensity model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are improv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regional urban spatial pattern are integrat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ethod for oasis towns, and takes Jiu (Quan) Jia (Yuguan) area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zhou District and Jiayuguan City are the regional central towns, Yumen, Dunhuang and Jinta are regional sub-central towns and Guazhou. Acse and Subei are the local central town of .2 mountains, sand and gravel Gobi barrier changes the size and direction of the town radiation circle. The largest radiation range is in Suzhou and Jiayuguan, followed by Dunhuang. The town system of Wubei County is composed of Wuzhou District and Dunhuang City, forming two groups. The town extends along the traffic line and Heihe River. Shule River is the main axis. 4.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Jiujia town has no advancing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0引言城镇地域空间格局是指一定地区各城镇的空间地理位置状况及组合形式[1]。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为揭示空间分异和区域联系奠定了基础,对把握区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近30年来,学者们对城镇体系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以分形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骞国;石培基;魏伟;;干旱区绿洲城市扩展及驱动机制——以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5年03期

2 文玉钊;钟业喜;蒋梅鑫;史焱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2期

3 范强;张何欣;李永化;王竞雪;;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定量化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J];地理科学;2014年05期

4 王发曾;张改素;丁志伟;刘静玉;;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组织[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5 张改素;丁志伟;胥亚男;王发曾;;河南省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研究——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6 杨勃;石培基;;甘肃省城镇规模分布演化及空间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7 高晓路;季珏;樊杰;;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识别方法及案例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01期

8 卢明珠;尹发能;;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9 张润朋;;新型城镇化下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研究[J];规划师;2013年04期

10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石培基;潘翔;;甘肃酒嘉地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4期

2 杜国明;张继心;于凤荣;孙晓兵;春香;;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04期

3 李鸿儒;卢远;;广西城市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4 张立生;;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浙江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6年06期

5 刘一鑫;王鹏飞;;浅析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6 许亚宣;赵玉婷;李小敏;于华通;李娟;邹广迅;赵娟;;中原经济区城市资源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06期

7 王姗;;基于空间分形的重庆城市群研究[J];经济论坛;2016年06期

8 李俊;董锁成;李泽红;黄永斌;陈艳晓;;基于城镇用地和最小时间成本的城市影响区划分及其人口分析[J];地理科学;2016年07期

9 刘静玉;宋琼;谢志祥;丁芳芳;丁志伟;;基于状态-动力分析框架的河南省健康城镇化时空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3期

10 刘彦随;王介勇;;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嵇昊威;赵媛;;中国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2 王磊;沈建法;;空间规划政策在中国五年计划/规划体系中的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8期

3 金凤君;;论地域生存空间的认知与建构[J];地理研究;2013年07期

4 张润朋;;新型城镇化下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研究[J];规划师;2013年04期

5 刘耀彬;戴璐;;基于SNA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经济联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6 王永超;吴晓舜;刘洋;王士君;;基于可达性的沈阳经济区中心地空间结构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7 林涛;孙婷婷;;长江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6期

8 王士君;王永超;冯章献;;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空间关系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9 李钒;侯远志;;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2年11期

10 陈秋玲;祝影;叶明确;石灵云;;城市包容性发展与中国新型城市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上海打造“1966”四级城镇体系[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07期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3 周强;;临沂市构建和谐城镇体系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李靖;;国内外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兼论贵州城镇体系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12期

5 张圣;李宏伟;;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8期

6 ;西安布局“一城多心”四级城镇体系[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6期

7 曹晓红;论城镇体系的复杂转换[J];城市问题;1989年04期

8 单文豪;上海市小城镇体系建设合理化问题研究[J];上海统计;1997年04期

9 高文杰;;经济区划与整合城镇体系[J];新经济;2013年29期

10 尤琳,李卫江;上海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探讨[J];城市问题;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录仓;;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5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发展与规划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安树伟;母爱英;;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8 李宏静;王建力;;重庆市城镇体系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和灰色预测模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姚圣;;沿海省份欠发达城镇体系化路径——以南平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蒋秋丽;王发曾;;城镇体系网络化: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伟林;用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城镇化发展[N];农民日报;2013年

2 大连普湾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普兰店市委书记 姜周;一核多点 构筑新型城镇体系[N];人民日报;2013年

3 常洧鸿 杨扬;构建新型城镇体系[N];延安日报;2014年

4 记者 王强;促进产业人口聚集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N];延安日报;2014年

5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特色多元沿江城镇体系[N];广西日报;2014年

6 马山县委党校 潘小龙;建设特色多元沿江城镇体系[N];广西日报;2014年

7 金雁索;推动武汉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发展[N];长江日报;2005年

8 木土;创新观念调整结构 建设新的城镇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建设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N];自贡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优化空间构建“112”城镇体系[N];黔西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起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蒲松林;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露露;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解析与时空演变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周宁;新型城镇化视角的聚落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笑男;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刘洋;以汲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变迁研究(1368-1952年)[D];郑州大学;2015年

3 王洪娇;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城镇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黄源;金华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高山嵩;吉林省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谷艳;鄂尔多斯市城镇体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建雄;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宋福娟;通化市城镇体系调整与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司马慧;福建省城镇体系结构演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小莹;天水市城镇体系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22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422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