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本文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出处:《商业研究》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 Eviews软件协整分析 MAT-LAB软件曲线拟合
【摘要】:基于指数功效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4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与分析。首先,运用Eviews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得到两个变量的长期与短期关系;然后,参考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两个变量函数关系进行假设,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增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上;随着促进作用边际效应递减,当促进作用达到某一最大值,影响力达到稳态水平。近几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已经趋于稳定状态,因此,京津冀应该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加大力度改革科技体制,突显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
[Abstract]:Based on exponential efficacy function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 this paper measures and analyzes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 from 2000 to 2014.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wo variable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Eviews software, and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is obtained. Then, referring to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we hypothes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and use MATLAB software to curve fit the data, and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s gradually increases the promo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tribution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he promotive effect decreases, when the promotive effect reaches a certain maximum, the influence reaches the steady-state level.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 has become stable to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refore,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should create a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ighligh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s.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中共河北省委讲师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6091
【分类号】:F224;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方式越来越普遍;在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高技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式也备受关注。高技术产业集群这种高人力、高财力的投入,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是研究的焦点问题。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范恩(Fan)和斯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英;穆荣平;宋河发;王琴;;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2期
2 彭澎;蔡莉;;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生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朱秀梅;蔡莉;;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期
4 朱秀梅;;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2期
5 谭笑天;夏青;孙智君;;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2009年09期
6 张月花;曹娣;薛伟贤;;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1期
7 刘和东;李敏;;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因、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于伟;倪慧君;;基于模块化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治理和升级机制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9 马力;臧旭恒;;企业衍生效应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胡珑瑛 ,叶元煦;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因分析[J];技术经济;2002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梁向东邋刘建江;建立和完善信誉机制 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余齐斌;市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获省批准[N];马鞍山日报;2011年
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俊杰;以大学理念创新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N];长江日报;2007年
4 张玉玲;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新特点[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5 唐新;创新政策: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有效保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刘大毅;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降耗3.7%[N];辽宁日报;2014年
7 ;研究部署我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工作[N];辽宁日报;2006年
8 记者 王旭东;产业特色鲜明自主创新能力强[N];绍兴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吴幼祥 通讯员 俞华;自主创新:领跑经济的“新引擎”[N];杭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毛冠凤;高技术产业集群人才流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潘雄锋;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张危宁;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晓红;高技术产业集群下企业创新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小红;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模仿创业决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沈金生;高技术产业集群化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澳洋;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付旭照;高技术产业集群及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倪如意;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石小金;云南高技术产业集群网络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常永平;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吸收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韩宝龙;地理与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黄斌;系统观点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10 卢浩;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43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