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本文选题:劳动供求 + 结构性矛盾 ; 参考:《人口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1568万人,劳动需求增长也比较平稳,年均增加1542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不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4050"人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uses various method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for a longer period in the future, and forecasts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new labor force each yea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out of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law of employment elasticity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hange of labor demand is predicted.The forecast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e supply of new labor force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5.68 million people, a steady increase in labor demand,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5.42 million people, and a pattern of basic balance betwee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However,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s more prominent.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ga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labor, the article concretely calculates the scale of "4050"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among the unemployed.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4CJY014)的资助
【分类号】: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安余;;就业弹性下降与增长方式选择[J];经济师;2007年11期
2 张顺;陈丁;;中国产业间就业弹性的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18期
3 史英杰;吴育华;蔺宇;;城市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17期
4 丁守海;刘昕;蒋家亮;;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杨丽;赵富城;;我国就业弹性长期变动趋势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继鹏;刘德鑫;;关于我国高新区就业弹性的分析[J];中国市场;2009年45期
7 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8 李美旭;;中国就业弹性下降原因和对策分析[J];理论界;2010年12期
9 叶文辉;杨阳;;云南省就业结构转变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综合竞争力;2011年01期
10 张画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动趋势的实证检验[J];时代金融;2011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国军;张继平;郑建明;;基于就业弹性的海洋人力资本地区性差异比较分析[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蓝宝江;李军;;产出增长、资本积累与中国工业就业弹性——基于东部与中西部1998-2002年省际工业数据的测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蔡f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陆铭 欧海军;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才能提高就业弹性[N];消费日报;2011年
2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3 ;台失业者男性高于女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丁守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破解“无就业增长之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海燕 杨牧;我国行业工资差距比高达11:1[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杨宜勇;朝着比较充分就业的社会迈进[N];文汇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小彤;谁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8 ;调整分配结构促进就业[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张晓晖;未来广州最缺技能人才[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倪铭娅 陈莹莹 实习记者 周景萍;财政政策发力 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N];中国证券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得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安徽省就业弹性测算和扩大就业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2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肖春平;中国就业弹性的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琳;基于就业弹性的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尚华;湖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李刚;产业就业弹性变动规律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孙婕;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欧海军;高增长低就业[D];复旦大学;2012年
9 王广国;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俞建浓;政府干预、资本深化与就业弹性:理论与经验证据[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7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76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