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中国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土地集约利用 + 城镇化 ; 参考:《江淮论坛》2016年03期
【摘要】:以2000—2014年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测度了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应用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两者的全面动态波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存在长期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化的推进引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长期单向因果关系越显著。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冲击效应越显著;但土地集约利用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城镇化程度相对高的地区促进作用也相对较大。未来政策的启示:东部地区,推进城镇化与土地集约模式应双轮齐驱,高效互动,共同推进两个系统向更高层次协调状态发展。中西部地区,坚持推进城镇化为先导,土地集约利用举措为辅,实现高效高质城镇化引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共同提升,同时,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城镇化水平质量的切实提高。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14,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land use,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cointegration analysis,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other dynamic econometric models. The overall dynamic fluctuation effect of both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table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a long-term one-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leads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tensive land use.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long-term one-way causality i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the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effect, but the more intensive use of land on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urbanization also play a relatively larger rol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future policy: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and land intensive mode in the eastern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ystems to a higher level an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s the guide and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as a supplement, the realization of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urbanization leads to a common enhancement of the degree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tensive use of land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越冬珍稀鹤类地理分布对自然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41571101) 农业部软科技项目“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安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研究”(2011-k-25)
【分类号】:F299.21;F301.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华东;;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港口经济;2006年03期
2 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3 张统生;李宏军;李东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4 李彦;欧名豪;陈哲;;基于系统观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5 陈静;付梅臣;张伟;华蓉;陶金;;南堡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王亚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4期
7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8 白雪;;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7期
9 马艳萍;;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10 李春华;李宁;江莉佳;张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2 高晓宇 彭楚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6 张f 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董少华 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可;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欣欣;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海三;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任静;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娅杰;小城镇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姝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邓梦雪;生态农业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协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0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4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