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江西省城镇化质量测度与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14:23

  本文选题:城镇化质量 + 主成分分析法 ; 参考:《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更加完善,城乡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水平,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加。在江西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指出,当前江西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提升城镇化质量已成为必然要求。本文首先通过阅读城镇化质量的文献,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然后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国宜居城市的标准,多方面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信息距离理论以及断裂点理论,对江西省城镇化质量进行全面测度,找出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差距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对应的提升策略,促进江西省更好更快发展。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of Jiangxi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its economic strength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layout and form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more optimized, an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it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have become more perfect.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lags behind the level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disparity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each prefectural city is obvious,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re not in harmony, and the fun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radiation is weak. The pressur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the conference on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Jiang Wei, secretary of the Jiangxi Provincial CPC Committee, pointed out that Jiangxi Provinc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riven by "two wheels" at pres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redefined by reading the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Chinese livable cities, appropriate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Build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inall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distance and the theory of fault point, the author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ind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disparity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motion strategy. Promoting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2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孙自强;河南城镇化目标模式及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1年06期

4 任柏强,黄焕文,许经勇;有关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1年08期

5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1年09期

6 郭上沂;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年01期

7 芮明;浅议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矛盾[J];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8 林志平;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方经济;2001年09期

9 俞东毅;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J];农业经济;2001年08期

10 俞燕山;制度创新与小城镇的发展[J];改革;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国勇;刘洋;;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名通;;加快小城镇建设之我见——以宜章县部分建制镇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何建设;;略谈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方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王玉成;;论加快发展广西小城镇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志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戚建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N];农民日报;2005年

2 毛生武;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N];人民日报;2002年

3 盛英牛;城镇化凸显大市场 电信业宜早抢先机[N];人民邮电;2000年

4 记者 陈树德;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不容乐观[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执笔 付加升 杨林防;以小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 实习生 范国兴;我州今年重点发展10个小城镇[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邵灵 本报通讯员 易建华;民资托起南疆农垦小城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班慧丽 朱玛;54%——城镇化达到新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李国庆;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大方县城镇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佟志武;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D];苏州大学;2008年

3 靳南;地域环境与小城镇特色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杨健;小城镇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陈永松;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国胜;卢龙县城镇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雒明峰;甘肃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乐全;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闻;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9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049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