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能源结构、政府干预多维视角的计量经济模型

发布时间:2018-11-13 19:42
【摘要】: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成为研究热点。基于1985~2011年的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建立VAR模型,运用格兰杰检验探索了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研究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协整关系。另外,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结构和政府干预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且,研究结果揭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难以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能源保护政策,实施新能源的技术攻关亟待推进。面临我国的能源消耗现状,虽然经济发展最终带来能源强度的减小及能源结构的优化,但是还必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能源消耗的效率。新能源行业的技术突破以及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成为新能源得以被广泛使用的关键。同时,政府则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并保证适度的宏观调控,找到对经济发展干预与调控的平衡点。
[Abstract]:China's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leads to seriou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Based on the data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1985 to 2011, the VAR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explored by Granger test, and the long-term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was studied by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ddition, Granger test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re Granger reasons for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of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 reveal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oreover,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energy at the present stage, so i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energy protection policy while not aff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y needs to be pushed forward. Fa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economic development ultimately brings about the decrease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optimiz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ursu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of new energy industry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y subsidy become the key to the wide use of new energy.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and to ensure appropriate macro-control,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intervention and regul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睿迪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02053,71472118) 上海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2014BGL011) 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资助项目(13-CY-4)
【分类号】:F124;F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勋;曹梓珞;;能源强度演变的倒U型规律与我国节能降耗内在动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6期

2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1期

3 何建坤;张希良;;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J];中国软科学;2006年04期

4 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5 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7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8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10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冬宜;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214个国家应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30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330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