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耦合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8-11-26 08:36
【摘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两个重要的任务,尽管二者有不同的任务出发点与工作重心,但他们的最终目标却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也是本文"耦合"概念的基础。"耦合"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或两种运行形式之间通过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形成互动关系,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是指这两类异质类任务之间的契合、互补和兼容的方式与过程,有较高的耦合性。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及其各个维度彼此优势互补和相互依赖;本文认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应该寻求耦合发展的思路,并选择了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制度、农村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讨论了耦合机制。
[Abstract]: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re two important tasks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and focus of work, their ultimate goal is the same, that is, through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coupling in this paper. Coupling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wo or more systems or two kinds of operation form interactive relations and even join together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of each other." The "coupling"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heterogeneous tasks, complementary and compatible ways and process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upling.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 This paper holds that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seek the idea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from three aspects: labor force transfer, land transfer system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青团队”建设项目《珠江-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研究团队》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320;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山;;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J];老区建设;2005年11期

2 李坊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J];老区建设;2005年11期

3 ;专家呼吁:新农村建设要保留古村镇风光[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41期

4 郭书田;;在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在珠海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研讨会上的报告[J];南方农村;2005年06期

5 ;仇保兴提出:新农村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17期

6 ;新农村建设 多姿多彩[J];长三角;2006年05期

7 ;新农村建设 铸辉煌[J];老区建设;2006年01期

8 田于;;新农村建设应统筹规划[J];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02期

9 陈锡文;;重提“新农村建设”[J];中国改革;2006年02期

10 ;新农村建设是战略不是运动[J];小康;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成友;;对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2 席长青;;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十个关系[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08)[C];2009年

3 刘丽;;进一步推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胡立安;;沅江市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思考[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5 童万亨;陈国j;;谈谈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罗讯;;浅谈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仁跃;;对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陈永志;;增强“造血功能”,迫切呼唤新农村建设的阳光雨露——关于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取向问题的思考[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08)[C];2009年

9 资威如;刘孜龙;;新农村建设运行体制初探[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廖星臣;;非均衡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选择[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李小群;新农村建设的必解之结[N];安徽经济报;2006年

2 丁国华;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N];安徽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马荣伟;地区新农村建设确定下半年工作重点[N];阿克苏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蒋晓俊 朱晓 通讯员 白和斌;地区出台三个文件指导新农村建设[N];阿克苏日报;2006年

5 寇全军 甘新贤;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N];安阳日报;2006年

6 王建诚(作者系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新农村建设——人大代表如何充分发挥作用[N];安阳日报;2006年

7 记者 吴世永 邹玲;自治州组团赴内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N];博尔塔拉报;2007年

8 王晓然;新农村建设不是“劫”城“济”村[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9 记者 包晶;我市培训新农村建设帮扶干部[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10 吴畏;“新农村建设”别异化为“新农村开发”[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哲;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及推进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常亮;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陈雪原;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梁修群;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胡钟平;新农村建设资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6 陈钦华;湘西山区生态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王立民;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郑宝华;财政资源配置制度视野里的新农村建设主体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娇阳;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蒋峗;转型期中国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研究[D];五邑大学;2015年

3 许京霞;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吕扬;浅谈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郑兴钰;科技支撑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浩;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阮文德;越南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蔡杰;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祁麟;基于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的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10 李妍;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57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357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