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区域分工视角下的生态补偿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8 10:36
【摘要】:文章首先对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新的诠释,提出构建区域间的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分工与合作,以利用区域资源禀赋提高效率,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生态产品很难转化为经济价值,造成了区域间的发展失衡和不公平问题,认为建立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效率与公平、解决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区域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价值当量,通过比较生态价值盈余和生态价值亏欠状态确定区域生态补偿额度。最后,以2013年全国各省域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测算各省的生态价值盈余和亏欠状态,结果表明以西藏为首的14个具有生态价值盈余地区应获得补偿,以江苏为首的17个生态价值亏欠地区应支付补偿。文章测算的生态补偿额度仅占补偿主体GDP很小一部分,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负担,属于合理支付的范畴,为确定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借鉴。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gives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material products in order to use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to improve efficiency. It is difficult to convert ecological products into economic value, which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imbalance and unfairness between region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mong region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ordinate efficiency and equity, and to solve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material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value equivalent,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quota is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surplus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the state of ecological value deficit. Finally,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whole country in 2013, the author estimates the ecological value surplus and deficit of the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4 surplus areas with ecological value, led by Tibet, should be compensated. The 17 ecological value deficit areas led by Jiangsu should pay compensation. The amou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compensation GDP, and it does not cause a burde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reasonable pay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standard of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72)
【分类号】: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春腊;刘卫东;徐美;;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研究[J];资源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红亮;王佳楠;周生豪;贺研;;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带的创建路径初探——以海南南渡江流域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24期

2 潘竟虎;;甘肃省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测度[J];生态学杂志;2014年12期

3 汪芳琳;;皖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生态补偿策略——以安徽池州市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4 汪秀琼;吴小节;;中国生态补偿制度与政策体系的建设路径——基于路线图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5 杨欣;蔡银莺;张孝宇;张安录;;基于生态账户的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研究——以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秋萍;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及效率测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齐丹坤;基于生态区位系数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刘帅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青海省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四保;王晓云;;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伟;张宏业;张义丰;;基于“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社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3 胡小飞;傅春;陈伏生;廖志娟;;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11期

4 李彬;边静;;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肖玉;李文华;;价值转换方法在中国生态服务评估中的应用和发展(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1期

6 罗志军;张军;;生态绿当量及其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杨兆平;高吉喜;沈渭寿;刘波;邹长新;;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国生态服务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6期

8 吴明红;严耕;;中国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探析[J];理论探讨;2013年02期

9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甄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10 赵丹;李锋;王如松;;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1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2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3 张翼飞;陈红敏;李瑾;;应用意愿价值评估法,科学制订生态补偿标准[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4 刘广明;;京津冀:区际生态补偿促进区域间协调[J];环境经济;2007年12期

5 洪尚群;白玮;吴晓青;牛红卫;;生态补偿:呼唤统一的发展规划[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12期

6 王晓云;;生态补偿的国际实践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年22期

7 ;总结地方试点经验制定全国政策 生态补偿“种子基金”呼之欲出[J];领导决策信息;2008年14期

8 苗昆;姜妮;;和谐推动政策 创新引领实践 协调完善机制 浙江生态补偿实践的调查[J];环境经济;2008年08期

9 朱雯莉;;我国生态补偿的机制及实践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8年08期

10 郭建卿;靳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4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8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368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