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城市协同联动发展研究——兼论体系结构甄别机制构建
[Abstract]:The network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the key index which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egree of connectivity between cities, the actual traffic and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inter-city railway passenger trains, a screening tool for spatial association index of urban system is construct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describe the content of city linkage, and can identify the structure and state of spatial pattern system.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urba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railway passenger transpor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re are obvious first-pos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cale, and "N"-typ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stone nodes in space. Geographical location (exogenous)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endogenous) together shape the pattern of urban linkage in this area.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rend of the hinterland between Tianjin and Shijiazhuang is obvious, and the dependence intensity of each city on Beijing does not depend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but presents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law, that is, the 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adsorption center has long been consolidated. Policy inspiration: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ities, cities need to follow the strength of "strong cooperation",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and break down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The opening of high-speed rail can change the linkage pattern between urban growth path and city, although it can significantly stimulate regional investment, but it is uncertain in the long term. Hinterland cities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expansion caused by high-speed rail.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城乡中国研究工作组;济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知识溢出的区域创新空间结构演进与优化对策研究”(13CJL063)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京文;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5期
2 段尧清,常贤波;论城市信息化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2期
3 刘景林;执著探索的结晶——《跨世纪城市经济新探索》评介[J];学术交流;2001年04期
4 郑恒;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J];发展;2001年01期
5 李翠玲;推进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首都经济;2001年09期
6 李恒光;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化进程[J];发展研究;2001年08期
7 卜海;论“入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1期
8 张振彬;经营城市的再思考[J];学习导报;2002年09期
9 杨继绳;城市怎样才能成为经济中心[J];中国投资;2002年03期
10 李钢;经营城市≠建设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曙虹;;江西省城市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吴玉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城市部件调查方法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治彦;;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与方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体滇;;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评价[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5 韩士元;;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胡国亮;;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视角看武汉市经济总量变化[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闫凌州;;从培育创新文化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祖康;;尊重规律、创新管理,,谋求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9 刘子玉;毕芳芳;桑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10 王子义;;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责任[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辽宁鞍山市委书记 张杰辉;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7年
2 ;论城市协调发展[N];天津日报;2010年
3 何德敏;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N];南充日报;2011年
4 新闻中心记者 李德成 张国锋;宜居宜业就是城市竞争力[N];大庆日报;2012年
5 记者 卓晋萍 吴琪娜;推进产业转型 壮大城市经济[N];湄洲日报;2013年
6 记者 周骥;大力培育发展城市经济 提升城市品位生活品质[N];宁波日报;2013年
7 记者 周骥;下大功夫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 下大功夫做大做强做优城市经济[N];宁波日报;2013年
8 赛迪设计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中心高级分析师 郭英;智慧城市健康推进需要“一把尺”[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9 记者 陈怡;健康产业将成城市经济重要支柱[N];上海科技报;2013年
10 朱铁臻;塑造城市品牌关键在于自主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英杰;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和住房价格的机制与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唐耀华;区域城市化进程机理研究与实证[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李健英;论分工制度演进与城市经济聚集[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宋健;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马池顺;创新资源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邢福俊;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7 冯先宁;城市经济聚散论[D];四川大学;2004年
8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圆圆;昆明城市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陈倩;兰州市城市吸附度的测算、比较及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靳昕;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宋太新;商业服务和道路网络对城市消费活力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娅;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探析[D];重庆大学;2008年
7 常理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郭礼峰;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晨;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区的形成与界定研究探讨——以南昌市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冬梅;重庆市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3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44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