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半参数法的中国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microcosmic data of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4,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calculates the chang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 by using Levinsohn and Pertrin method (LP semi-parametric method),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cross-regional productivity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cross regions in China, in which the mean value of TFP is relatively high in Bohai Sea, southeast and central China, followed by Northeast China, and lowest in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China.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fferenc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make efforts in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erfecting industrial policies,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ducing the regional boundary effect.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JY074)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KRM12)
【分类号】:F124;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煌;;提高生产率是促进小企业工资增长的关键[J];中国劳动;2013年11期
2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3 霍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年08期
4 王业斌;陈鹏;;广西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78-2010[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朱眉媚;;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J];商;2013年15期
6 魏新颖;;河南省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北方经济;2013年12期
7 石慧;孟令杰;;中国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业平;;我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2期
9 王敏;赵彦云;;全要素生产率的Levinsohn-Petrin半参方法的测算和比较研究:1999-2006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J];统计教育;2010年04期
10 许海平;王岳龙;;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7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8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9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10 ;第二十九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解[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3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张斐斐 任茜;中国的风险来自于资产价格上涨[N];经济观察报;2010年
5 许剑毅 刘耀东 江源;多轮驱动的中国劳动生产率[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乙纯;劳动生产率下滑意味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2520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2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