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
【图文】:
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结合当前北京市居民对城市宜居性的现实需求特征,从城市安全性、生活方便性、自然舒适性、人文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6个维度18项指标,构建了北京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分析框架(图1)。图1北京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分析框架Fig.1ObjectiveevaluationofurbanlivabilityinBeijingCity(1)城市安全性。既包括威胁生命财产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包括城市防御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能力[1,25],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可选取城市财产犯罪密度和避难设施场所的可达性两项指标来表征。(2)生活方便性。旨在反映居住周边地区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便捷程度,包括医疗教育、购物餐饮和银行等日常生活设施[22,26],可选取小学、中学、卫生服务站、三级医院、超市、商业银行和餐馆等7项服务设施可达性来表征。(3)自然舒适性。广义上涵盖了所在城市的温度、湿度、降雨、风力、地形、海拔等自然要素[27],以及城市绿化和河流水域空间等自然景观特征[28]。但就城市内部小区域而言,温度、湿度、降雨和风力等自然要素变化并不太明显,故选取城市公园和河流水域可达性来表征。(4)人文舒适性。主要强调一个地区社会文化氛围的丰富性、包容性、特色性等特征,后两项特征通常难以直接进行测度,但研究表明,社会文化氛围的丰富性与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存在相关性[26,29],可选取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可达性来表征。(5)交通便捷性。是对居民交通出行便利程度的评价,忽略道路通行条件和小汽车拥有状况等因素影响,这里主要考虑公共交通使用的便捷性[30-31],可选取到最近邻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距离来表征。(6)环境健康性。指居住区及其周边地区能够享
90.279-0.019X12文化站0.7960.1330.067X13公交站0.7120.0210.482X14地铁站0.8270.1930.256X15犯罪密度-0.072-0.210-0.776X16避难场所0.7900.342-0.145X17空气质量指数0.023-0.773-0.086X18交通噪声-0.6660.0300.008特征值10.9941.4041.071累计贡献率/%61.07768.87874.8282.2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2.2.1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运用自然分裂法对服务设施因子得分进行空间分类处理,,并按得分高低分为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图2)。结果显示,服务设施因子存在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说明北京城市服务设施可接近性相对较好的街区仍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而城市近远郊街区的服务设施可接近性则明显要差。具体特征为:(1)宜居性五级街道共计17个,主要分布于城市二环道路以内和部分北三环附近街道,包括安贞、东四、广安门内、大栅栏和朝阳门等街道;(2)宜居性四级街道共计35个,以三环以内街道为主,同时包括北四环附近部分街道以及地铁1号线向西延伸区域,包括德胜、三里屯、亚运村、燕园和八角等街图2服务设施因子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patternsofservicefacilities道;(3)宜居性三级街道共计40个,多集中在三环至五环附近以及部分五环外围临近区域,包括花园路、麦子店、高碑店、苹果园和清河等街道(35,40,27,14个);(4)宜居性二级街道共计27个,主要分布在城市五环以外地区以及南四环与南五环附近街道,包括西三旗、回龙观、三间房、鲁谷和小红门等街道;(5)宜居性一级街道共计14个,主要分布在城市五环以外的郊区街道,包括长辛店、黑庄户、金盏、西北旺和孙河等街道。2.2.2环境健康因子呈现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的特点?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69)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群;马林兵;陈凯;曹小曙;;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演变研究——以广佛地铁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3期
2 孙斌栋;魏旭红;;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4年06期
3 陶卓霖;程杨;戴特奇;;北京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4 吴文佳;张晓平;李媛芳;;北京市景观可达性与住宅价格空间关联[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5 侯景新;;北京空气质量调控的空间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白永平;;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10期
7 谌丽;张文忠;杨翌朝;;北京城市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错位[J];地理学报;2013年08期
8 李业锦;朱红;;北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以城市110警情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05期
9 冯健;黄琳珊;董颖;宋蕾蕾;;城市犯罪时空特征与机制——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例[J];地理学报;2012年12期
10 顾成林;李雪铭;周健;;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分析——以佳木斯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仁锋;王腾飞;张文忠;余建辉;王岱;谌丽;姜炎鹏;冯革群;;地理学视域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进展(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08期
2 湛东升;张文忠;余建辉;谌丽;党云晓;;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4期
3 潘永平;潘玉君;余祖亮;;云南省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特征[J];文山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4 王龙;梁红;孙建国;杨树文;;兰州市城市治安时空特征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年06期
5 宋慧辉;郭岩;;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6年06期
6 蔺雪芹;王岱;王女英;任宇飞;;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驱动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3期
7 张志斌;张翠翠;;区域与城市内部可达性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2016年03期
8 陶卓霖;程杨;;两步移动搜寻法及其扩展形式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5期
9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党云晓;余建辉;;北京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6年05期
10 王红;刘如洁;江辉仙;;基于GIS的福州主城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J];福建电脑;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亦汉;乔纪纲;李建程;吴锐佳;王耀;;广州地铁网络的可达性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年02期
2 毛燕翎;王芙蓉;孙玉婷;李静;;空间句法的南京老城区空间结构发展研究[J];测绘科学;2013年06期
3 邹利林;杨俊;胡学东;;中国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4 程钰;刘雷;任建兰;来逢波;;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5 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珠三角公路通达性演化及其对城市潜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6 秦贤宏;魏也华;陈雯;段学军;;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与多中心化[J];地理研究;2013年04期
7 程钰;刘雷;任建兰;来逢波;;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3期
8 张晓平;封强;李媛芳;;北京市办公用地投标租金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3年03期
9 高晓路;;城市居民对养老机构的偏好特征及社区差异[J];中国软科学;2013年01期
10 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晓;王敬川;;宜居城市:精神宜居不可或缺[J];共产党员;2011年06期
2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3 孔火良;;房地产项目环评中的生态宜居性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4 王宏燕;孙立;;北京市通州区住宅小区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J];住宅产业;2009年12期
5 王娜;邓宇;;银川市宜居性水平主观评价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6 高延军;;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研究——以7个山区聚落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全少莉;刘养洁;;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白林;邱少华;;淮南市宜居性评价[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聂春霞;孙慧;唐飞;;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性及其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蓝枫;;北京城市建设应注重宜居性[J];城乡建设;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典安;董晓峰;;中国城市宜居性评价方法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秀洋;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建设初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斌;田颖;;基于参与式评价的重庆城市宜居性实证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甄峰;郑俊;罗亚蒙;罗邵荣;;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措施——以广东清远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文娟;尹卫红;郑林;;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宜居性对比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和南昌市西湖区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树德;姜卓丽;董洪;;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A];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青岛市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园;武永祥;黄丽平;;基于宜居性特征偏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研究——以哈尔滨为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段进宇;梁伟;;独立式BRT网络与改善北京市交通宜居性的关系[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10 段进宇;梁伟;;独立式BRT网络与改善北京市交通宜居性的关系[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邓佳;成都获评环境最宜居城市[N];中国环境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蔡若愚;未来城市方向:平衡商业发展和宜居性[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3 对话人:本报记者 王炜邋嘉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 罗亚蒙;“宜居” 城市的新理想[N];人民日报;2007年
4 岳德亮;杭州:增强保障房宜居性[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慧文;宜居城市从何而来[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尤莼洁邋实习生 张欣;怎样建设宜居城市[N];解放日报;2007年
7 汤璇;宜居城市,城市理想重构时代的完美终结[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曼;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2 巨继龙;基于满意度的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沙爽;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肇琛;城市宜居性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嘉菲;老工业基地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秀洋;大连城市社区人居环境宜居性分异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建康;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郑娜;中小城市的宜居性评价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星;长春市城市宜居性的空间差异及和谐空间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涛;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2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3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