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劳动力流动与城市房价分化
【图文】:
图1期初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图2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趋势图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图1的横坐标表示2003年时各个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之比的对数值,超过0的表示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超出全国平均值,纵坐标表示2012年的劳动力份额与2003年的劳动力份额之差。由图1可以看出2003年人均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在这十年期间劳动力份额增加得较多,而最初人力资本水平低于平均值的城市这十年期间劳动力份额未变、少量增加或者减少,这说明城市的初始人力资本水平对于吸引劳动力具有较大影响,间接说明了知识溢出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图2的结果显示在这十年期间城市间人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标准差在稳步上升,而人均人力资本的75%分位数值在以较高的速度上升,人均人力资本的25%分位数值时高时低。这一结论与梁文泉的考察结论“城市中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会促使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具有一致性。①以上分析表明,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学习能力的高技能劳动力向一线二线城市聚集以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而低技能劳动力除了被动地迁向这些城市以获取短暂的谋生机会外,大多会以家乡三四线城市为最终的落脚城市,劳动力流动方向的分化由此形成。三劳动力偏好如何引致城市间房价分化由上段分析可知,劳动力更偏好于向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城市流入,这一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将城市的房价水平与劳动力对城市的偏好联系起来。假设有A和B两个城市,其中A城市的知识溢出能力高于B城市,即人口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高于B城市。按照上述分析,新生的劳动力X更愿意去A城市工作,从而与A城市的人口、企业建立各种关系(因为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
图1期初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图2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趋势图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图1的横坐标表示2003年时各个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之比的对数值,超过0的表示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超出全国平均值,纵坐标表示2012年的劳动力份额与2003年的劳动力份额之差。由图1可以看出2003年人均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在这十年期间劳动力份额增加得较多,而最初人力资本水平低于平均值的城市这十年期间劳动力份额未变、少量增加或者减少,这说明城市的初始人力资本水平对于吸引劳动力具有较大影响,间接说明了知识溢出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图2的结果显示在这十年期间城市间人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标准差在稳步上升,而人均人力资本的75%分位数值在以较高的速度上升,人均人力资本的25%分位数值时高时低。这一结论与梁文泉的考察结论“城市中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会促使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具有一致性。①以上分析表明,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学习能力的高技能劳动力向一线二线城市聚集以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而低技能劳动力除了被动地迁向这些城市以获取短暂的谋生机会外,大多会以家乡三四线城市为最终的落脚城市,劳动力流动方向的分化由此形成。三劳动力偏好如何引致城市间房价分化由上段分析可知,劳动力更偏好于向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城市流入,这一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将城市的房价水平与劳动力对城市的偏好联系起来。假设有A和B两个城市,其中A城市的知识溢出能力高于B城市,即人口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高于B城市。按照上述分析,新生的劳动力X更愿意去A城市工作,从而与A城市的人口、企业建立各种关系(因为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6-QN-100)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5]-JKGHZD-0006)
【分类号】:F299.23;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忠金;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与展望[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晓英;;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年07期
3 莫扶民;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4 薛和生;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两难境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黄卫;;关于劳动力流动问题几个理论观点简述[J];理论月刊;1986年05期
6 陈英鸿;;劳动力流动规律及其社会实现形式[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7 冯兰瑞;顾榴珍;;劳动力流动及其调节机制[J];江苏社联通讯;1987年01期
8 张载明;劳动力流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学术界;1988年04期
9 董国楹,陈迪桂;试论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进一步转换[J];江淮论坛;1992年03期
10 王军;劳动力流动规律刍议[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燕凌;;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解释——基于35个村庄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撂荒的影响——一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余桔云;促进劳动力流动必须完美社会保障[N];经理日报;2004年
3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N];甘肃日报;2005年
7 张镝 作者单位 鞍钢党校;劳动力流动分析[N];鞍山日报 ;2005年
8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祝振强;劳动力流动呼唤就业质量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5 黄敦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8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琛虹;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务工女性之权益保障[D];复旦大学;2014年
2 许春招;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许华;中国制造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王一奋;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费欢;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6 赵炯;外资区域转移、集聚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8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饶e
本文编号:2535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3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