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

发布时间:2019-09-24 16:25
【摘要】:近十多年来,鉴于中国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用经验数据研究劳动者与工作之间的教育匹配(尤其是过度教育)对收入回报的影响。但是,已有文献较少考虑过度教育的选择性问题,也很少对高学历劳动者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使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分析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研究发现,即使是在考虑了选择性之后,过度教育者的收入仍然显著低于适度教育者。同时,对家庭背景、学校出身、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四大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发现,过度教育确实具有负向选择的特点,那些拥有较低人力资本和较差出身背景的人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图文】:

大学毕业生,城镇,过度教育


首批扩招后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以来,对过度教育与收入回报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过度教育的发生之间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联系:(1)扩招导致高学历劳动者的总量骤然增多,而劳动力市场能够吸纳的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的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过去十多年来一直十分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见图1)。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从事那些其实并不需要大学教育程度就能完成的工作,甚至要与教育程度较低的求职者一起竞争普通的就业岗位,这样过度教育就产生了。(2)高学历劳动者的增多使雇主更多地用学历层次来筛选求职者,即便有些职业或岗位并不需要大学毕业生,他们也还是会倾向于雇用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说,过度教育还可能是雇主偏好的结果。(3)伴随高校扩张的是高校分化,即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二三流大学、地方院校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高校“出身”就成为雇主和雇员双方都十分看重的一个因素,“出身”不好的毕业生会最先沦为过度教育的牺牲品。(4)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为鼓励、引导大学生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就业,出台了许多相关的就业政策,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选调生”等,这也会“意外地”造成过度教育的问题,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可能无法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数据来源: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由作者根据有关新闻报道整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图1:2003—2013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9·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

高学历,劳动人口,人口,过度教育


综上,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使过度教育的问题在高学历劳动者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再加上这部分劳动者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见图2),他们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和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吴愈晓,2011),,因而有必要对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进行专门研究。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五普”和“六普”数据整理图2:2000年与2010年全国高学历人口和高学历劳动人口已有研究的第二个局限是缺乏对(高学历)劳动者教育匹配或过度教育状况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或职业中的差异,但几乎都是从劳动力市场本身的结构性因素来理解过度教育的发生情况,很少考虑到家庭背景、学校出身等社会系统因素的影响。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大学质量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以及对过度教育者早日结束过度教育状态都有正面的影响(McGuinness,2003b;Robst,1995b),但对家庭背景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少数研究证实了高校出身、家庭背景等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影响(黄志岭等,2010),但并没有对高学历劳动者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对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决定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再进一步考察教育匹配对收入回报的影响。如果高学历劳动者发生过度教育的情况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些系统性的内部差异,那就意味着过度教育具有选择性(selective)。这就涉及已有研究的第三个局限,即在估计过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时完全没有考虑这种选择性问题,因而很难说OLS估计结果是无偏的。·70·社会·2016·3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13SG58)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资助并组织实施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2009030080,20100030415,项目负责人:冯仕政)的资助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项目竞争基金(RPC07/08.HS02) 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基金(644510,项目负责人:吴晓刚),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基金(644510)的部分支持~~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安宁;;倾向值匹配与因果推论:方法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2年01期

2 吴愈晓;;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3 罗润东;彭明明;;中国教育不匹配状况及其对工资收入的影响[J];学术月刊;2010年11期

4 黄志岭;逯岩;樊小钢;;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0年06期

5 罗润东;彭明明;;过度教育及其演变趋势分析——基于CGSS受高等教育职员的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5期

6 张晓蓓;亓朋;;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7期

7 何永娟;;国内外过度教育之比较[J];山西教育(教学);2010年04期

8 武向荣;;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10 武向荣;过度教育的经验研究——基于对3家企业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海阳;梁海兵;;“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身份经济学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李骏;;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J];社会;2016年03期

3 王静;张卓;武舜臣;;双重分割视角下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差异比较分析——基于2013年八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4 刘璐宁;;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过度教育表现和成因的实证研究——基于ISCO-ISCED对接法的计算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04期

5 周丽萍;马莉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与工资起薪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04期

6 陈志龙;于雷;;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行业代际效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年10期

7 陈伟;乌尼日其其格;;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J];社会;2016年02期

8 邱爽;;实习生教育程度与酒店的交互影响[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9 李剑峰;;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02期

10 王小璐;风笑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工作转换——基于城乡大学毕业生的比较研究[J];南方人口;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玉生;;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1年03期

2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年03期

3 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J];社会;2010年01期

4 吴晓刚;;1990-2000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J];社会;2009年05期

5 黄志岭;姚先国;;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J];世界经济;2009年07期

6 盛世明;;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西方研究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1期

7 李锋亮;岳昌君;侯龙龙;;过度教育与教育的信号功能[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8 吴晓刚;;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业流动与收入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9 魏立佳;;基于产业结构观点的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8年02期

10 武向荣;;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斌;过度教育现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2期

2 徐敏;;直面过度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磊;朱庆卉;;我国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实证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臧娟;;对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张晓蓓;亓朋;;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7期

6 武向荣;赖德胜;;过度教育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9期

7 刘云波;钟宇平;;香港过度教育现象及其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4期

8 陈磊;朱庆卉;;中外过度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24期

9 刘育锋;;论“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19期

10 文冬毛,蓝劲松;过度教育研究的方法、结论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世奎;张彦通;;过度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孙娜;;对于过度教育的另一种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盛世明;;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西方研究及其启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一涛;;过度教育:根源及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杨娟;;过度教育的成因及其对工资的影响[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军利;过度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任苗苗;中国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2 宋良峰;我国研究生的过度教育及其经济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谭桂利;美国20世纪70年代过度教育分析及对我国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韩荣荣;中小学“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玮;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6 白s

本文编号:2540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40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