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及政策建议——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研究
【图文】:
展离散程度与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为自变量,中部六省历年GDP为因变量。同时,为了防止自变量数据的异方差性,对原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n(gdp)=c+aLn(non-agr)+bLn(fin-exp)+cLn(city)+dLn(edu)+eLn(urb)+μ根据国内学者对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分析表明,城镇化发展成效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二次关系。因此,在确定最终的模型前,首先验证我国中部六省的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呈现二次关系,其中横轴表示中部省份自2006年至2015年的城镇化率,纵轴表示经济增长率,最终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关系55
展离散程度与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为自变量,中部六省历年GDP为因变量。同时,为了防止自变量数据的异方差性,对原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n(gdp)=c+aLn(non-agr)+bLn(fin-exp)+cLn(city)+dLn(edu)+eLn(urb)+μ根据国内学者对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分析表明,,城镇化发展成效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二次关系。因此,在确定最终的模型前,首先验证我国中部六省的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呈现二次关系,其中横轴表示中部省份自2006年至2015年的城镇化率,纵轴表示经济增长率,最终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关系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辜胜阻;郑超;曹誉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人口研究;2014年04期
2 靖学青;;城镇化进程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基于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4年01期
3 郭庆然;;中部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年23期
4 刘健;;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年05期
5 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李昌峰;王聪;吴建楠;;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年05期
6 段瑞君;安虎森;;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3期
7 张泰城;张小青;;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问题;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禄峰;田宇轩;魏明;唐文文;;我国城镇化发展快慢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6年05期
2 任晓聪;郑红玲;;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及政策建议——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09期
3 王奇;李明全;;中国城镇化的环境影响及其区域特征[J];城市问题;2016年08期
4 燕彬;聂正彦;;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内生动力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5 刘传江;赵晓梦;;中国第三条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J];南方人口;2016年04期
6 刘耀彬;封亦代;;基于巴斯扩散模型的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预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年04期
7 王成新;王波涛;王翔宇;;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8期
8 王智勇;;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云南省2005~2012年面板数据的研究[J];金融评论;2016年04期
9 杨菊华;张娇娇;;人力资本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J];人口研究;2016年04期
10 纪明;曾伟平;;中国城镇化的市场驱动[J];区域金融研究;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J];人口研究;2012年06期
2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11期
3 马成文;魏文华;;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2年06期
4 鞠成江;吕金岗;;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4期
5 冯奎;;多元复合型县域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2年05期
6 王炜;;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15倍 民众难承受[J];时代风采;2012年04期
7 占纪文;;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30期
8 吕景春;胡钧浪;;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作用机理——兼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8期
9 刘涛;赵志亮;;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10 李贤智;刘爱龙;;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绪民;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2期
2 陈玉梅;小城镇功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2期
3 吕巧凤,冯树恩;关于当前加速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J];学术交流;2000年04期
4 苗新华;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年05期
5 柯元;对老区实施小城镇战略的几点建议[J];老区建设;2000年12期
6 沈立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7 孔令德;;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J];今日海南;2000年11期
8 陈东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J];当代建设;2001年01期
9 李爱民,魏建春;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1年11期
10 白国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特征与趋向分析[J];岭南学刊;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俊;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8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68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6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