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23:45
【摘要】: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收入分配中研究收入分配差距的学者较多,而对收入流动性之类的学术前沿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根据收入流动性的理论,较大的收入流动性能促进收入公平甚至缩小各种收入分配差距,并能给人们提供较公平的机会,所以对收入流动性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少学者已经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所以应缩小收入差距,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变对社会稳定不利的“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将收入流动性与中等收入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很有意义,在目前对这两方面同时进行研究的学者们较少的情况下,研究结果就可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本文即是从收入机会的公平角度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分配进行研究,因此选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等收入者这一群体以及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新亮点——收入流动性,力图尽可能详尽和深入地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本文从逻辑思路上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说明研究内容、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同时给出逻辑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方法及文献综述,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等收入者、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流动性的理论进行回顾,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力求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包括第四章至第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计算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流动性,考察中国中等收入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一些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会在本文的第九章中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主要遵循Fields研究收入流动性的思路和方法来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进行比较全面的计算,然后根据结果结合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来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笔者首先基于微观面板数据对中国中等收入者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在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相对和绝对界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界定出的中等收入者,笔者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并结合个人特征数据考察了中等收入者的影响因素,计算了中等收入者内部的基尼系数,进而求出“收入流动性作为长期收入平等器的进步指标”P指数。对中等收入者群体内部,笔者按五等分法来计算出相对收入流动性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时间间隔的收入转移矩阵,并结合个人特征数据采取多元选择模型来考察内部收入等级跃迁的影响因素。对于界定出的高、中、低收入者,笔者结合个人特征数据,采取多元选择模型来考察外部收入等级跃迁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类时间间隔的收入转移矩阵。然后笔者使用Fields的绝对收入流动性指标和分解方法,计算了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单位人口的收入流动性和百分比的收入流动性,以及各地区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转移部分,并与各地区的GDP增长率数据结合起来探索其中的的关系。笔者又将各地区的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全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增长中究竟哪一种更能提高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并进一步分析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是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大还是受综合效率变化的影响大;同时将各地区的绝对收入流动性的转移部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收入转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笔者在最后对本文的一般性结论和独创性结论进行了总结,其中独创性结论主要是:我国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特征、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内部有向较低收入阶层靠拢的趋势、上海一直是综合效率最高的地区、容易跃迁到更高的收入等级的人的特征、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转移部分对GDP增长率的作用相反、集约型的增长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技术进步比效率的提高更能增加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提高收入流动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7;F224
本文编号:261855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7;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纪晓静;生产性融资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8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1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