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区域水资源丰度及其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1 22:36
【摘要】:“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关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稳定。在人口增长、环境危机、气候变暖、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定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是目前研究的两大热点。本研究基于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体系,包括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三个评价指标,对中国1998~2016年“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利用权重分析法对影响区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水在复合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农业用水占比高的特点,提出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来反映水资源丰度,并探讨区域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提出保障“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相应措施。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增加状态,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1998-2016年呈现出波动式上升态势,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优,东部地区最低;耦合度经历了先降低后提高的变化后均处于II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高水平耦合阶段以上,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耦合协调度在经历先降低后提升的变化后均处于IV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协调发展类以上,在空间上出现局部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出现在中部,且聚集区域在逐渐扩大并向北移动,低-低聚集区出现在华南地区。(2)在“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中,影响“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农业用水比重、工业用水比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次能源生产量、能源调入量、能源消费总量、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出售量、粮食净进口和人均粮食产量,其中,农业用水比重对各区域复合系统协调性影响均处于较大水平。(3)中国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平均水平为1.019,区域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的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水资源丰度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水资源较耕地资源丰富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水资源相对耕地资源紧缺的地区。(4)水资源丰度对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上,基于此,利用SPSS软件对水资源丰度分别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能源安全评价指数、粮食安全评价指数和“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别在-0.64~0.79、-0.55~0.88、-0.85~0.69和-0.50~0.47之间,因此,可从水资源丰度的角度提升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5)为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根据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变化类别,以及水资源丰度与区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性,在水资源丰度与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相关的地区,应保持区域耕地资源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地高耗水产业,开源节流,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在水资源丰度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的地区,应在维持农业水土资源稳定的同时,从其他影响因素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复合系统,粮食,能源,协调度


”复合系统中,影响其协调性的因素相互作用且复杂多变,在人候逐渐变暖、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探究复合系统的互动机理科学意义。为实现水和能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型法建立了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包括和耦合协调度指标,,定量评价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 ArcGIS 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中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区域划分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将研究区域内 30 个省级辖区(西藏地区由本研究中不予讨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如图 2-1 所示,具体括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河北、辽宁、上海、福括湖北、山西、黑龙江、安徽、内蒙古、江西、河南、吉林、湖、云南、西藏、广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贵州、宁夏新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213.4;F326.11;F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云霞;赵世娟;;能源及其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经济·社会;1986年03期

2 ;能源生产[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9年07期

3 ;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9年02期

4 ;河南:2019年能源工作定下7大目标[J];节能与环保;2019年02期

5 本刊评论员;;深入推进能源行业依法治理工作[J];中国电业;2019年05期

6 本刊编辑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能源革命[J];中国能源;2019年07期

7 ;保障能源安全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J];中国核工业;2018年01期

8 史夏阳;;能源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创新科技;2017年11期

9 方斌;;1978年~2013年吉林省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分析[J];吉林农业;2018年17期

10 张彩虹;;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成仁;;我国能源发展及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7~2018)[C];2018年

2 刘文强;;新常态下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的金融因素研究[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上卷[C];2017年

3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组;景春梅;;新时代加强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思考[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7)[C];2018年

4 林湘宁;;综合能源供给系统多形态储能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8年

5 李伟;;李伟:推动能源发展转型 构建绿色高效能源系统[A];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2014年4月第2期(总第13期)[C];2014年

6 ;浙江省能源集团[A];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能源转型与创新——第十三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6年

7 景春梅;;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2辑)[C];2014年

8 梁伟;;两会风能呼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大力发展风电产业[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5年第3期)[C];2015年

9 彭源长;李新智;;主动适应新常态 大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A];核工业勘察设计(2015年第1期)[C];2015年

10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昊 焦红霞;从愿景到实景 科技创新绘就能源壮美画卷[N];中国改革报;2019年

2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能源普遍服务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大亮点[N];第一财经日报;2019年

3 陈丽莎 黄丹凤 张岩;能源与城市的“智慧互联”[N];国家电网报;2019年

4 ;努力趟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路[N];山西日报;2019年

5 方正证券 祖广平;能源化工汇集投资热点[N];中国化工报;2014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新机遇[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张兴刚;能源金三角需互补发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8 史丹;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五条主线[N];科学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林;加快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启航[N];科学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卓峰;生物质能发展春光初现[N];中国化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承;不确定条件下能源项目决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2 郎劲;能源机组批调度建模及Lagrangian松弛优化方法[D];东北大学;2016年

3 Philip Atsagli;非洲能源消耗、生产要素和能源要素替代以及经济发展[D];厦门大学;2017年

4 杨雪莼;基于不同视角的城市产业能源-水-碳耦合分析框架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庞丽;经济增长中能源政策的计算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伍福佐;能源消费国家间的能源国际合作:一种博弈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蒋国旗;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10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荣;我国能源生产、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2 赵天一;日俄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李阳;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哈能源合作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4 王丁;新时期中俄能源合作现状与前景[D];外交学院;2019年

5 牛超蓝;中国能源生产与水资源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6 王志斌;BF能源公司战略转型必要性及实施过程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

7 刘诗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中亚能源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8 杨美丽(Akbayan Rymbekova);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9 王妍;GX能源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0 马梦蝶;火力发电的资源、环境、健康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35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35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