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企业家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20-05-04 06:12
【摘要】:源于法语的“企业家”一词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众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许多经济学者也从未放弃过对它的关注。尽管如此,与企业家角色在经济实践中不断被确立的重要地位相比,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对它所用的“笔墨”却一直相对较少,分析也较为有限。在传统增长理论中,通常假设投资会自动实现,且较多强调静态均衡分析,加之企业家定义的异质性等原因,使得企业家贡献多数情况下被排除在了分析范畴之外;在现代增长理论中,企业家又由于经常与变革联系在一起,因而也从大部分经验模型中消失。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情况才逐步有所改观。一方面,伴随技术变革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实践中大量产生的中小企业(尤其中小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解决就业和增加产出的支柱性力量,企业家活动对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伴随新(内生)增长理论兴起,企业家不断被识别为正是解释知识与增长间“缺失的一环”。这些变化都要求主流增长理论要更好地考虑和融入企业家这一特殊要素,而“企业家资本”命题即为这一进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企业家资本(Entrepreneurship Capital)”是美国学者奥斯惕斯(2001)从“社会资本”概念中衍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被视为是继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之后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在国内文献中也有被译为“创业力资本”或“企业家精神资本”(本文采用第一种译法,详见第一章注释⑦)。企业家资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中的“资本”概念,它被定义为一系列有利于新企业创立和企业家产生的因素集合。作为一种抽象的“资本”,它强调企业家的内生性特征与增量企业家活动(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以新企业作为自身的物化形式,将企业家作为自己的人格化主体来间接刻画和解释经济增长。对企业家资本命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构建了一个分析企业家“生产”、企业家活动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借由对增量新企业的间接测度,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以往研究企业家要素时,无法将之从现存生产函数中单独抽离考量的缺陷,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考察了企业家活动的贡献。 世界经济增长史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为我们透析企业家活动的增长贡献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素材。许多国内外学者已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并得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结论和丰富成果,企业家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不断得到印证和肯定。但在现有文献中,针对企业家培育、企业家活动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研究仍较为有限,相关内容散见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以“企业家资本”为主体内容的分析也相对较少。作为一种尝试,本文在奥斯惕斯研究的基础L,引入并扩展了企业家资本命题,对企业家资本在世界经济史与当代中国经济中的增长贡献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论证,以期能丰富和深化现有文献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角色的理解和讨论。 全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基础理论分析部分通过对与企业家资本和经济增长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述(第二章),围绕企业家资本概念、作用机制和宏微观构成等,对企业家资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化与扩展(第三章)。其次,实证检验部分综合运用传统案例分析和时间序列、面板数据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围绕世界经济增长史(第四章)和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第五章)两个方面,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企业家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实证检验。之后的经济解释部分,在对中国企业家的内生性特征进行检验的丛础上依据前述实证结果对引致中国企业家资本出现纵向(第六章)和横向分化(第七章)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理论探讨。最后,结论分析部分对关系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企业家政策进行了相关讨论(第八章),并得出全文结论(第九章)。 本文讨论与分析从一个较新的角度丰富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并相应得出几个推论:第一、在世界增长史中,企业家资本及其差异是造成国家间经济增长和出现分化的主因之一,分化原因在于不同国家曾在不同时点选择了有别的发展政策,继而对企业家资本造成差异性影响。第二、在中国1978-2007年间,传统企业家资本及其分化是引致中国经济产出增加,以及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呈现差异的主因之一,分化原因在于现行体制下仍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力的政府,其政策关注重点的转移,以及不同地区对差异化发展政策的选择,引致了企业家资本的纵向和横向分化。因而,关注企业家资本改善的企业家政策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积极政策涵义。第三、相关探讨也为从新的视角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政策偏移的存在使得在特定情形下,“渐进式”并不能够完全覆盖和准确描述中国增长进程中的所有特征。
【图文】:

趋势图,长期增长,世界经济,西欧


一、对“李约瑟之谜”的回顾中国经济增长曾在中世纪以前居于世界前列,但此后,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开始迅速落后于欧洲国家(见表4.1与图4.1)。为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李约瑟之谜”的内容及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表4.1不同历史阶段中国、西欧与美国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国国家/地区 区 000100000150000160000170000182000187000191333195000197333199888中中国 国 2622222.77725.00029.2222233332.99917.2228.9994.5554.66611.555西西欧 欧 10.8888.7771799919.99922.55523.66633.66633.55526.33325.77720.666美美国 国11/nnnn八 lll0.3330.2220.1111.8888.9991911127.33322.00021.999资料来源:根据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附录A、B、C编制

趋势图,经济增长速度,变动趋势,英国


与增长绩效相悖的是,欧盟在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方面同期却并未明显落后于美国。根据塔夫特(2003)的研究,,在1981一1995年间,大西洋两岸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支出趋势基本一致。从图4.3也可以看到,美国80年代时的人均知识产出要高于英国、德国与法国,但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人均知识产出明显要低于英国,而且与德国、法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知识投资方面,以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衡量,在1990一2005年间,美国平均为2.6%左右,瑞典、芬兰该比重平均超过了3%,德国为2.4%,法国为2.3%,英国略低约为1.9%。尽管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欧盟整体来看与美国的差距并不明显。相似水平的知识投资在经济绩效方面却存在极大差异,“欧洲悖论”对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这表明在知识经济阶段,单纯的知识投资并不能必然引致产出的增加,在知识生产与增长之间还存在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就是企业家,而企业家活动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企业家资本。“欧洲悖论”的发生在与欧盟各国政府被理论研究所误导,政策扶持的对象是大公司,而美国则关注不断鼓励科学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2.91;F124;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闻;;对待经济增长不能走极端[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2 魏颖;;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3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六大问题[J];求知;2005年02期

4 ;质量型经济增长更具里程碑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5 薛剑虹;;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分析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6 万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书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7 黄文正;;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时代金融;2011年14期

8 万道琴;杨飞虎;;严格界定我国公共投资范围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9 李海申;景志英;苗绘;;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5期

10 孟丽静;;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烨 李克;保持经济增长 消费“马车”仍需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钟欣;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是件好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记者 张小梅 张骅;解决经济增长有效支撑是关键[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记者 孙秀霞;我省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昌鸿;美经济增长步伐放慢[N];证券时报;2005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经济增长放慢如何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大利亚力保经济增长[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迅速行动起来 力保经济增长[N];宁波日报;2008年

9 见习记者 郭锦辉;消费引擎“护航”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巴曙松;推进转型,寻找经济增长新空间[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8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48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0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