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新型节能减排系统的分析和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19 01:36
【摘要】:全球变暖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并带来严重自然灾害的诱因。其中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要控制气候变暖的步伐需要“全球行动”,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ECCC)缔结以来,各国关于减排的目标、各自承担的任务等纷争不断。不管分歧如何,大家的认知是一致的:节能减排是控制碳排放,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自己国家的节能减排计划,建立符合实际国情的节能减排系统,协调好节能减排系统中各变量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碳排放、降低能源强度。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做保障,大量的能源消耗势必导致碳排放不断增加。目前,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受着能源资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困扰,粗放发展方式下的资源环境已无法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节能减排被作为一项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摆在了突出位置。中国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能源强度降低16%、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目标,表明中国已下决心把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纳入战略轨道,使之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节能减排、碳排放、经济增长、碳税、新能源、能源强度、低碳生活方式等相关变量的动态演化模型。借助非线性发展方程理论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实证分析节能减排系统中对能源强度影响明显的向量,找到了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点,同时分析了这些变量及相应的措施对经济增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探讨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减排演化理论体系及应用。 根据节能减排、碳排放、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建立三维节能减排动态演化系统。借助李雅普诺夫指数和分岔图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借助神经网络(ANN),基于中国统计数据对系统进行参数辨识,对实际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一些与实际符合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全面开展节能减排越早即碳排放的峰值越早达到,实际系统越容易控制,减少碳排放的目标越容易实现,越容易将能源强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节能成本(CCE)是节能减排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调控和低碳生活方式是控制碳排放、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投入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将这三个约束条件纳入三维节能减排系统中,得到一类选择约束节能减排系统,分析了约束条件对能源强度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综合分析后演化出两种不同的节能减排开展方案,很好地协调了节能减排系统中变量与约束条件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了解决方法。 在与碳排放相关的变量中,碳税作为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适时适度开征碳税,在含有碳税的节能减排系统中协调好碳税与节能减排、能源强度、经济发展等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强度。通过研究碳税约束下的节能减排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行为,找出碳税对节能减排系统的演化趋势,首次在四维节能减排系统框架下给出碳税对能源强度的拐点,并讨论了与实际对应的相关参数变化对拐点及能源强度最终稳定点的影响,通过动态演化分析得出在四维动态演化系统框架下中国开征碳税的最佳时间和最佳起征点,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开展碳税。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动力源。将新能源纳入节能减排演化系统,构建新能源约束下的节能减排系统,分析了新能源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依靠新能源自身发展或单纯加大对新能源的经济投入,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能源强度,当经济投入过大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甚至给经济带来致命的影响。加大包括新能源在内的节能减排等的综合投入,可以很好地降低能源强度,当综合投入加大时,开始对经济的阻碍也大,但是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当新能源发展成熟时,这种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大。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系统科学分析理论、动态大系统建模方法、神经网络原理方法、博弈均衡原理、控制优化原理、复杂系统分析及决策理论应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排体系的研究,以中国在新形势下开展节能减排为实际背景,建立合理、科学的定量分析理论,定性与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从节能减排系统中推导出随时间变化的能源强度演化公式,进而分析了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在含有碳税、新能源等变量的节能减排系统中能源强度及经济增长的演化规律,将这些演化规律用图像形象地展示出来,对比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结果,为在现有国情下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32;F205
本文编号:2720123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32;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伟;李柏年;;BP神经网络在安徽省GDP预测中的应用[J];科技和产业;2009年09期
2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3 周焯华,张宗益,欧阳;校准方法与计量经济方法的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刘映;张岐山;;能源消费的——时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能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5 邵兴军;田立新;;能源强度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7期
6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7 田立新;刘雅婷;;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演化情景分析及预测[J];管理学报;2012年04期
8 吉耀武;;城市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环境满意度评价及环境优化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12期
9 谢晶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性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720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2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