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过程,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引擎和文明进步的综合性尺度,也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中国的全面复兴已经是可以触摸的现实,而伴随着中国全面复兴进程的,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目前政府的政策层面和中外学者的研究层面,已经把城市化看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本世纪中国最大的变化特征。中国城市化及与此主题有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我国的大国特征、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及其未来趋势而言,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要面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永恒主题。如果我国的农业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全世界都没有办法养活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国发展的稳定性要受到威胁:如果我国的农民不能通过增收来改善生活质量,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城乡协调、工农互促的发展局面便难以形成,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受到挑战。 从国际上看,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正向纵深展开,不少国家和经济体正试图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赢得新增长周期,重塑竞争优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若排除两亿多农民工,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率快速提高阶段,在传统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能量释放殆尽的情况下,城镇化将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重大的难题是“中等收入陷阱”困扰,迫切的任务是实现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防止像一些拉美国家,由于过度集聚化造成大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危机的集中爆发,避免出现近年来像西亚、北非等国家因粮食问题而频发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的局面。 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地理学双重视角,运用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方法论,以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为主线,立足于现阶段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出发,界定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协调发展机制等概念,阐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尝试建立了一个由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演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等四个协调发展机制构成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出发,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空间结构聚集扩散作用出发,研究了空间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出发,研究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效应,从公共产品的不同特性和不同供给方式出发,研究了公共产品公平配置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分析安徽省自建国以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安徽省为例确定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描述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判断1949以来历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在横向上计算出2010年全省17个市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通过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和判断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情况,借鉴总结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模式的美国、日本、英国、巴西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经验,最后提出了安徽省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协调为手段,以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推动公共产品公平配置,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F3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群;史书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克群;;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J];福州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3 闵信,吴楠,巩丽娟;汉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城镇化道路探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于兴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投资与营销;2006年05期
5 张启祥;;南京城镇化的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4期
6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四项基本要求[J];北京农业;2009年25期
7 江世银;宁夏城镇化道路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杨盛菁;推进我国城镇化措施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06期
9 刘勇 ,谢杨;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科学决策;2005年08期
10 张润君;郭芳芳;;以人地关系和谐的城镇化缓解“三农”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晓航;;贵州城镇化道路选择[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成;;以“五坚持”为抓手 推进贵州特色城镇化[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峰;;城镇化: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周元;孙新章;;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李勤;;产业化发展与贵州城镇化可持续发展[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元梁;肖卫东;;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淡出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河山;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宜游[N];昌吉日报(汉);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利锋;城镇化,让高原人民生活更美好[N];青海日报;2011年
3 仇保兴;坚持走我国的城镇化道路——“C模式”[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记者 胡键 通讯员 岳宗;走广东特色城镇化道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南方日报;2010年
5 记者王纪洪;江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卓 实习生 王一s
本文编号:2742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4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