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协同运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15:07
【摘要】: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是遗产资源类型和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无形资产能否合理定位、传播、延伸、利用影响着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和遗产地形象。目前,我国多数世界遗产地对无形资产的认知能力和保护利用意识较弱,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实现。 由于国内外对于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的研究刚起步,尚缺乏对整个运营体系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调查问卷法、专家座谈法等界定了无形资产的含义和属性;分析了运营体系的构成、结构、协同效应;系统研究了遗产地无形资产协同运营机制的形成、作用机理、协同度测评方法、优化策略、保障措施。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1)建立了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运营体系。界定了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性质、无形资产经营权性质,在分析无形资产的运营对象、运营相关者、运营环境、运营动力的基础上,构建无形资产运营体系,并根据相关者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划分,将运营体系进一步划分为内部行政化运营子体系与外部市场化运营子体系。(2)对运营过程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博弈分析。通过分析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四重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结果不确定且不可完全监督的委托代理模型,运用博弈论深入剖析包括社会公众、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遗产管理机构以及无形资产运营企业等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分析得出促使代理人选择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参与约束以及委托人决定委托的基本条件。(3)分析了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协同运营机制。在分析运营协同效应、协同规律、协同机会的基础上,研究了出协同运营机制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将体系的自组织演化分为系统涨落、序参量产生以及协同状态形成三个阶段;运用探索图法求解得到体系的序参量和控制参量,据此提出协同运营机制的构成为利益分配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投融资机制、信任机制、公共关系协调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了运营机制协同度的测评模型,并提出了运营机制的优化策略。以世界文化遗产地Y为实证分析对象,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研究结果可以推动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科学地开发利用以及无形资产商业运营的全面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挖掘潜在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遗产地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使社会大众更好地共享遗产资源,真正实现世界遗产从静态到动态、从保护到传承的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1;F224.32
【图文】:

可能性曲线,效用,普里高津


图 2-1 效用可能性曲线Fig.2-1 Curves of Potential Effectiveness利经济学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观点来理解遗产地无形以及相关者博弈过程的激励机制。通过对相关者及其关权利和利益在运营主体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合理效益。理论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开始,系统内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行组织发展的现象得到了越来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学科群整个自组,除强调外

能量图,分支图,的影响,稳定性图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及问题说明为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结构理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统一在更为广泛、更为。热力学中采用控制参量λ来描述系统偏离平衡态的程度,用状态系统的状态。如图 2-2 所示,λ0,λc为两个阈点,当λ<λ0时,态:当 0<λ<λc时,系统对应近平衡态,处于热力学分支的稳定时,系统对应远离平衡态。热力学分支失去稳定性。在不稳定分统的影响通过非线性相干作用与连锁反应而不断放大,系统有可能,从不稳定分支 b 跳跃到分支 c 和 c',而这两个分支是具有很强有序被称为耗散结构分支,它依靠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维持稳定,非平衡结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燕;;身边的博弈论[J];金融经济;2005年08期

2 孙巧珍;;关于独立董事的博弈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8期

3 陈莉;;基于博弈论的建筑节能政策导向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4 吴盼盼;刘以;;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和近年的演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9期

5 蒋美英;张鹤达;;基于博弈论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7期

6 付冬芹;丰容基;;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7 陈宇科;邹艳;;经管专业本科博弈论课程教学研究[J];企业研究;2011年12期

8 张雯;;企业合作的博弈论[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1年09期

9 李小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博弈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俊芳;;农村小额信贷浅析——以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满青珊;张金隆;毛弘毅;;基于博弈论的移动服务双渠道结构模型[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资源优化[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健;吴楠;林大谦;;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4 万家思;;博弈论在煤矿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耿昕;石金涛;;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综述[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杰;李好好;;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一种博弈论解释[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蔡博峰;;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制度分析及案例研究[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捍东;严钟;;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进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捍东;严钟;王健;;对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国干;;行政指导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溟;博弈论也绿了[N];经济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上官海青;诺奖得主传授博弈论“真经”[N];浙江日报;2005年

3 梁捷;博弈论,是我们理解生活的工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漆海霞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界应用博弈论的常见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广信息 吴为民;用博弈论看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1年

6 杨吉;谁懂博弈论?[N];国际金融报;2004年

7 潘建成;诚信的博弈论[N];中国信息报;2004年

8 柯华庆;博弈兴邦如何可能[N];学习时报;2010年

9 王则柯;故事中的博弈论[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姚洋;博弈论的入门之作[N];经济观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李勇;不同市场有效性条件下的中国投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刘立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影响及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刘慧媛;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协同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温明振;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韩绪望;中国电力产业规制与竞争[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庶萍;竞争环境下的广告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曾勇;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效勇;国企资本运作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权;基于神经网络与博弈论相结合的发电公司竞价策略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2年

2 李立欣;基于博弈论的CDMA系统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孙力勇;博弈论在发电侧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曹磊;基于博弈论的证券市场监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刘晓丹;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博弈论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郭智元;地方政府竞争与我国土地要素市场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7年

7 申斌;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杨继梅;“错位”与“超载”[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9 李艳君;基于博弈论的交通控制与诱导一体化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魏金涛;博弈论在公用事业改扩建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2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42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