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联系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2:0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快速推进的趋势下,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形成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紧密联系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增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群内一体化的趋势也相对显著。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为研究对象,突破了单纯的经济联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联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强化城市群内部各要素流通,明确分工,凝心聚力,提高发展效率,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深化。从经济空间联系来看,2001-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增强,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呈现复杂化、网络化的联系结构,联系方向沿京沪线、胶济线和青荣城际线以及沿海方向发展和延伸。在大区域整体经济联系增强的前提下,相互临近城市所形成的小区域经济联系也不断加强,基本已形成“抱团式”的发展格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潜力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沿着胶济线和京沪线的走向分布,其他距离交通运输线较远的城市,仍处于经济潜力低值区,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还存在较大潜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还存在不平衡性,由西部内陆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产业逐渐高级化的趋势。从社会空间联系来看,人口空间分布在2000-2017年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呈现愈加明显的集聚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向东部沿海和中部较发达地市集聚,呈现明显的极化现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人口的集聚能力不强,人口流动趋势表现为净流失,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进程。2011-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两两城市间的信息联系强度有所增强,17个城市间均存在信息联系且日益紧密。通过对百度关注度总量和信息联系方向的分析,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信息联系网络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城市间信息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地理位置和经济要素的流动,信息交换和辐射能力较强的城市多位于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周边地区,信息交换和辐射能力较弱的地区多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边缘地区的城市。从生态空间联系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存在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大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是由PM2.5和PM10的空间扩散造成的。沿海地区近海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而西部内陆地区地面风速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冬季受来自亚欧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将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吹散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西北部地区(德州、聊城和济南等地),而由于鲁中山地和丘陵的阻挡,导致夏季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很难深入内陆,从而造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陆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局面。生态联系还主要表现在通过河流、山脉等生态廊道的网络交织,沟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内部的生态要素,从而使得城市群东部沿海生态功能区、鲁中南山地生态功能区以及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内部的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能够与城镇密集区、人口集聚区相互连通。在生态连通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联系呈现大区域整体联系增强,小区域“抱团式”发展联系格局,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显著的一致性,联系较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沪线、胶济线和青荣城际线沿线以及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联系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市空气质量明显优于中部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基于上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联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从自然、交通、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归纳了影响空间联系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和本区域发展实际,提出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联系的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立体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网络密度;增强核心城市实力,构建网络发展体系;横向错位纵向分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各大分区建设,提升区域分工能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共建共享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99.27
【图文】:

城市群,空间联系,主要指标,必要条件


图 1-1 2000-2016 年中国城市群主要指标在全国的地位(2)空间联系是城市群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分工和劳动分工中一种新型的地域空间组织中国城市群最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地区发展起来的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


图 3-1 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演变.2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现状山东半岛城市群包含了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建成国家级城市群[J];城市规划通讯;2017年04期

2 王安;于吉海;;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财政科学;2016年07期

3 本刊采编一部;程洪建;王立群;崔秀娜;吴洁;赵晟;;半岛新图景——《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解读[J];山东画报;2017年03期

4 本刊采编一部;程洪建;王立群;崔秀娜;吴洁;赵晟;;历史上的“山东半岛城市群”[J];山东画报;2017年03期

5 陈岩松;;内外联动 协同共进——接京沪连日韩取长补短创国家级城市群区[J];山东画报;2017年03期

6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04期

7 宗和;;山东全省入“半岛”[J];齐鲁周刊;2017年07期

8 李忠;;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07期

9 尉华;李娟文;;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1期

10 张晓青;张连兵;;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机制与经济竞争力提升互动影响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勇;王昕欣;于兰君;杨明俊;;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与全国城市群比较[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6年

2 徐连捷;张戈;张红岩;;浅析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马银平;;朝鲜族文化——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文化资源[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吴佩林;盛可荣;;水资源约束下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A];环境变化与水安全——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徐宁江;;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金融问题研究[A];2005年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成果[C];2005年

6 李秋颖;;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空间利用格局变化分析[A];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7 陈芳;;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思路[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8 苟露峰;杨思维;高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与响应关系——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7年

9 董长瑞;庞晶;耿文红;;交通条件对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分析——基于珠三角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优势度的对比[A];产业竞争力与创新驱动——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吴慧;张天;王露;;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关联网络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琪 记者 尹明波;“一体化”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蔡祥凯;《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 将构建“两圈四区”总体格局[N];山东科技报;2017年

3 李光全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青岛新发展[N];青岛日报;2017年

4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 区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庞晶;发展省会经济 建设现代泉城[N];济南日报;2017年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李忠;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 打造北方重要增长极[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6 山东社科院研究员 马传栋;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商报记者 李剑英;环渤海“智囊”聚焦低碳经济[N];北京商报;2009年

8 郑重;“三圈一群”浮出水面[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青闻;山东半岛城市群冲刺第三增长极[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秦涛;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强海外推介[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海峰;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雅楠;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联系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鹏涛;山东半岛城市群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3 姬宇;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变化及其竞争力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刘春浩;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能力时空差异与协同发展研究[D];鲁东大学;2017年

5 刘海楠;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世泉;山东半岛城市群公路网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谢馥荟;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王少海;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学敏;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断裂分布的分形分析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10 贾凯;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2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52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