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物流效率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20:39
【摘要】:进入21世纪,在经济发展及政策红利等多因素的驱动下,物流产业已成为区域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物流效率的改善对于社会流通效率的提升、物流产业的降本增效以及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都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物流效率的关系为切入视角,基于物流产业集聚理论、物流效率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首先,在介绍了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改进区位熵对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评,并构建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物流效率进行全面分析;其次,在剖析物流产业集聚与物流效率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融合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了中原城市群各地级市内部以及各城市间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效率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了基于物流产业集聚的中原城市群物流效率提升路径和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物流产业集聚方面: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发散状,区域间物流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渐凸显出来,表现为物流产业集聚高水平区逐渐向冀南和鲁西南的城市群东北部聚集,而低水平区不断向城市群东南部移动,处在各层次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城市逐渐呈现俱乐部收敛。物流效率方面:(1)基于静态视角,中原城市群物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改善,其中物流效率高水平区逐渐由城市群东南部向东北部转移,中原城市群内各地区的物流效率逐渐呈收敛态势,区域间物流效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基于动态发展视角,中原城市群的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分区对比,鲁西南和冀南的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较高,增长速度较快,在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上,各城市以及各区域具有一致性,即主要来自于物流技术效率的贡献;(3)从物流效率的空间演变和空间差异来看,经过10年发展,中原城市群物流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演变呈现“W”状的下降趋势,物流效率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处于不断弱化的过程,而物流效率的空间局域异质性增强,各城市物流效率与邻近城市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物流效率相似城市趋于分散。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效率提升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及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传导关系;经济发展对物流效率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对周边城市具有“虹吸效应”;物流资源利用率对本地物流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效应,对周边城市具有不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仅对本地区的物流效率起到制约作用,对周边地区也存在显著的负溢出效应;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物流效率的推动作用并未释放出来。最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及物流效率提升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从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协同和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共生三条路径来推动物流效率提升,并针对每条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59.27
【图文】:
图 3-1 中原城市群区域地图群发展规划》市群人均经济实力概况城市群人均 GDP 柱状图可得知(具体数据见附录 DP 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 2007 年的 14341 元上升到7%的增速上升。分区域来看,人均 GDP 从高到低依群>冀南>皖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地的经个区域的人均 GDP 始终高于中原城市群的平均水平平的增长开始提速,2011 年后人均 GDP 均值开始,2011 年之前的 GDP 平均水平要高于中原城市群 2016 年始终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皖北的人均 GDP中原城市群的平均水平。
0.8≤ <1.2 为相对集聚, <0.8 则为物流产业相对分散。并选取 2007、2012 和 2016 年 3 个时间节点,利用 Geoda 软件对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变轨迹进行呈现,见下图 3-14。图 3-14 2007-2016 年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由 Geoda软件绘制所得由图 3-14 可知,在 2007-2016 年间,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 2007 年(图 3-14a),高度集聚的只有邯郸和蚌埠 2 市,分属冀北地区和皖北地区;而中度集聚包括由郑州、新乡、焦作、长治、晋城 5 市组成的“西北区”和亳州、淮北组成的“东南区”;相对集聚呈现由运城、洛阳、平顶山、许昌、开封、商丘和宿州 7 市组成的“一”字状,再有最北段的聊城、邢台和最南端Lagglo LaggloLagglo Lagglo
.3.2 中原城市群物流效率分类为了更清楚的直观显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物流效率水平,本文以纯技术效率和规效率值 0.8 为分界线,将城市物流效率分为 4 大类,分别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低低型”。各城市物流效率分布状况见下图 4-4。
本文编号:2755456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59.27
【图文】:
图 3-1 中原城市群区域地图群发展规划》市群人均经济实力概况城市群人均 GDP 柱状图可得知(具体数据见附录 DP 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 2007 年的 14341 元上升到7%的增速上升。分区域来看,人均 GDP 从高到低依群>冀南>皖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地的经个区域的人均 GDP 始终高于中原城市群的平均水平平的增长开始提速,2011 年后人均 GDP 均值开始,2011 年之前的 GDP 平均水平要高于中原城市群 2016 年始终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皖北的人均 GDP中原城市群的平均水平。
0.8≤ <1.2 为相对集聚, <0.8 则为物流产业相对分散。并选取 2007、2012 和 2016 年 3 个时间节点,利用 Geoda 软件对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变轨迹进行呈现,见下图 3-14。图 3-14 2007-2016 年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由 Geoda软件绘制所得由图 3-14 可知,在 2007-2016 年间,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 2007 年(图 3-14a),高度集聚的只有邯郸和蚌埠 2 市,分属冀北地区和皖北地区;而中度集聚包括由郑州、新乡、焦作、长治、晋城 5 市组成的“西北区”和亳州、淮北组成的“东南区”;相对集聚呈现由运城、洛阳、平顶山、许昌、开封、商丘和宿州 7 市组成的“一”字状,再有最北段的聊城、邢台和最南端Lagglo LaggloLagglo Lagglo
.3.2 中原城市群物流效率分类为了更清楚的直观显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物流效率水平,本文以纯技术效率和规效率值 0.8 为分界线,将城市物流效率分为 4 大类,分别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低低型”。各城市物流效率分布状况见下图 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博;龙如银;;时空耦合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演变模式研究[J];软科学;2015年12期
2 关秋燕;;中国东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3 谢守红;蔡海亚;;中国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及成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4期
4 付江月;陈刚;;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演化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5年02期
5 关爱萍;陈锐;;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12期
6 廖志高;许明辉;徐玖平;;基于DEA和SD的区域物流有效性评价及优化研究[J];工业工程;2014年04期
7 王蕾;薛国梁;张红丽;;基于DEA分析法的新疆北疆现代物流效率分析[J];资源科学;2014年07期
8 汤国生;;城市物流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04期
9 魏文轩;;新型城镇化条件下产业集聚政策的效用及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10 张予川;王琳;;湖北省主要城市物流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J];物流技术;2013年23期
本文编号:2755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5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