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城市化质量研究: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20-07-19 08:45
【摘要】:如果我们将英国的工业革命看作是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开始,那么,在城市化发展的200多年时间里,学界一直把城市化的数量当作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所有理论探讨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实现城市化数量上的扩张,但是却很少讨论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的数量扩张非常迅速,但与此同时,城市化质量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如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城中村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城市化的实质何在,以及提高城市化质量的路径选择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城市化质量进行清晰界定与准确度量,找出影响城市化质量的因素,并对城市化质量进行阶段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和分区域的城市化质量问题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从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分工是聚集经济的根源,聚集经济是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力,这是自发演进的过程。但城市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服务,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让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包括住房价格、通勤成本等在内的生活成本相对降低,也就是为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的理性构建。基于此,我们认为城市化质量即生活质量,这就是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具体范围包括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本文从城市化质量的外延与内涵出发构建了由40个基础指标构成测度城市化质量的指数,并采用多目标多层次模糊优选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2010年城市化质量总体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质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速度较为缓慢,公共服务的供给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并且在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时,生活成本也随之上涨。 目前,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相伴随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那么各地区城市化质量的状态又会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年城市化质量的测度,发现我国城市化质量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的大背景下,在城市化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还需要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居民需求、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丰富居民消费商品的种类、增加居民消费商品的数量,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来实现城市化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进而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9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燕;王吉恒;王U

本文编号:2762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62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4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