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22:31
【摘要】:全球化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域性产生空前冲击,冲击下的城市化不同于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化,正在塑造完全不同的城市系统空间格局,正在推进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城市间的分化和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极化是最重要的特征之,因此城市系统空间极化问题是城市地理学新时期研究的核心,具有前瞻性。 东北地区是中国内部整体性最强的区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对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具有定的独立性。显然,对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研究涉及东北地区内部重要的区域关系、城市系统的发展变化等,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中国东北的认识,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也是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的需要。 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系统与空间极化的研究,阐述了空间极化的基础理论,从要素与测度、模式与效应、影响因素、判定标准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空间极化的理论框架。 其次,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职工平均工资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差异和相对差异;并且运用差异指数模型(基尼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总体差异;利用Theil指数的可分解特点,考察了城市系统不同分组情况下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运用P极化指数与KZ极化指数分别考察了城市系统的总体极化与不同方向的极化(组间极化);根据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的演变特征,将极化分为三个时期,对不同时期极化进行初步研究;从东北城市群和省域城市系统方面分析了不同地域地域范围城市系统的极化。 接着,从区域资源要素的约束机制、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机制、空间结构的反馈机制、发展要素的集聚-扩散机制四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的动力机制。区域资源要素的约束机制体现在自然要素对空间极化的基础作用、经济要素的催化作用、社会要素的加速作用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创新机制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发展战略、逐步开放政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大方面。反馈机制在于开发区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导致空间结构变化,对空间极化产生反馈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在空间极化不同阶段产生作用不同。 然后,分析不同级别间城市的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的差异,认为总体差异和级别间差异都将增大;基于人均GDP对经济增长进行收敛分析,认为人均GDP的极化收敛存在;对经济极化程度进行预测后认为总体极化和级别方向极化指数都将增大;经济极化效果在于促进核心城市增强,推动增长轴带扩展,促进层级分明的极化区形成,最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最后,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点-轴-面”空间构造模式来优化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未来应当重点推进“四核三带两区”的建设,即重点建设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四个核心城市;重点建设哈大轴带、滨洲-滨绥轴带、辽宁沿海轴带三个经济带;重点建设两个经济区:沈大经济区和哈长经济区。同时,也要利用市场作用和行政作用推进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 论文的主要结论:从地区生产总值看,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总体差异增大,总体极化在波动中增大,而且通过预测分析,可以判断未来总体差异和总体极化都将增大;不同行政级别城市间的分化主导东北城市系统的极化格局,以“沈大哈长”四个副省级城市为高端的极化过程成为1990年以来东北城市系统格局的基本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9.27;F224
【图文】:

区位图,东北三省,城市分布,城市密集区


图 1- 1 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区位图 图 1- 2 东北地区城市密集区(三)城市分布特征1.四大地区城市分布密集东北地区的城市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大地区,形四大城市密集区:辽中南地区、吉林中部地区、黑龙江省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1-2),尤以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分布最为密集。辽中南地区城市数量多,密度高,大中城市多,主要城市包括沈阳、抚鞍山、本溪、辽阳、营口、大连、大石桥、盖州、海城、灯塔、普兰店、瓦等十多个城市,城市数量接近辽宁省的 半。吉林中部地区城市数量也较多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德惠、公主岭、九台、榆树、双辽、舒兰、桦磐石、蛟河等,约为吉林省的 半。黑龙江省西南地区有哈尔滨、大庆、齐尔、绥化、双城、安达、肇东、讷河、海伦等城市,东部地区有佳木斯、鹤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密山、虎林、富锦、同江等城市,两大地区的城市超过黑龙江省的 半。

密度图,人口密度图,城市分布,城市密集区


形成了四大城市密集区:辽中南地区、吉林中部地区、黑龙江省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图1-2),尤以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分布最为密集。辽中南地区城市数量多,密度高,大中城市多,主要城市包括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营口、大连、大石桥、盖州、海城、灯塔、普兰店、瓦房店等十多个城市,城市数量接近辽宁省的 半。吉林中部地区城市数量也较多,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德惠、公主岭、九台、榆树、双辽、舒兰、桦甸、磐石、蛟河等,约为吉林省的 半。黑龙江省西南地区有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双城、安达、肇东、讷河、海伦等城市,东部地区有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密山、虎林、富锦、同江等城市,两大地区的城市数量超过黑龙江省的 半。2.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 致东北地区人口也分布不均,城市分布的疏密与人口分布的疏密基本 致。四大城市密集区也是人口密集区,辽中南地区、吉林中部地区、黑龙江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人口很多,分布密集(图 1-2 和图 1-3)。辽中南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 1000 人/平方公里,吉林中部地区、黑龙江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在 500 人/平方公里以上。四大地区的大中城市市辖区人口密度更高,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市辖区的人口密度超过 1500 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图,人口密度,辽中,鞍山


3 2007 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GDP 低端城市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北地区分散,没有集中分布上某个地区中的最高端,处于第 层次,但两市分春处于第二层次;鞍山、吉林、抚顺、、营口、海城、大石桥、瓦房店、普城市有的位于辽中、辽南、辽东南,有“大分散”特点。但是,就东北局部地。例如,辽中地区,沈阳、鞍山、本溪。地区同样具有“大分散”特点,如 G江省北部和东部地区、吉林省西部和东端城市在空间上具有“小集中”特点。黑河、铁力的 GDP 都低;此外,龙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朝运;林荫露;;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极化与金融协调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薇;基于城市体系视角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3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63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7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