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研究援助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5:43
【摘要】:研究基础研究的地区差距,提升落后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落后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增强科技援助的效应,缩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差距。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本文以地区基础研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趋势、基础研究援助对象的识别模型以及落后地区基础研究的资助方式,目的在于提升落后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增强落后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系统分析了国家援助落后地区开展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基础研究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和意义,并明确了基础研究援助机制的主要内容。 2.定量研究了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情况。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体的视角,以地区获得资助主体的竞争性基础研究项目作为地区基础研究能力的衡量指标,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思想,构建了基于项目类别和区域类别的地区基础研究能力差距指数模型,测量了我国各省区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趋势。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在全国各省区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从项目类别分解指数的结果看,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与总差距呈现一致的特征,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一些地区不具有稳定的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区域分解能力差距指数的地区分解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的内部差距基本保持稳定,但是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却呈现上升态势。 3.通过采用Panel Data变截距模型,分析了影响上述地区基础研究能力的因素。计量结果表明,SCI论文数、EI论文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机构RD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这些因素与地区获取基础研究项目的多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地区固定效应系数看,北京、广东及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基础研究资源转化为能力的效率更高。 4.构建了地区基础研究援助对象评价和遴选的二维矩阵评价模型。对落后地区开展援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哪些地区进行援助,即援助对象的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从地区基础研究资源和基础研究能力两个维度开展对地区的评价,以更好地刻画地区的特征。构建了以研究基础资源(SCI论文数、EI论文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机构RD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为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础研究资源指数;然后以各地区获得的竞争性基础研究项目的比例份额为基础研究能力指标,构建了基础研究能力指数;同时每个维度都将地区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五类地区,建立了“基础研究资源——基础研究能力”二维矩阵评价模型来评价地区的基础研究状况。 5.针对援助对象的特征,构建了落后地区基础研究的“项目—设施—合作网络”三位一体的资助方式。从科研项目、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网络关系三方面对落后地区的基础研究开展援助,其中科研项目是核心,是拉动落后地区开展基础研究的首要因素,科研基础设施是落后地区开展基础研究的基本条件,而通过建立网络关系,使落后地区的科研人员得到发达地区高水平研究人员的支持,提高落后地区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 6.最后是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际运作模式,重点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落后地区的资助工具,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项目—设施—合作网络”三位一体资助方式在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实施侧重点。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04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守贵;王爱民;高汝熹;;高级人才空间流动因素分析及建立反区域筛选机制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2 石风光;李宗植;;美国、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改策实践及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5期
3 胡一z
本文编号:2805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0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