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15:42
   在各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太发达的今天,我国银行体系更突显其重要性。 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开创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以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多。但对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面虽然也取得了若干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多为研究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乎都未涉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更鲜有研究两者互动发展关系的成果。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互动关系如何,作用机理是什么?特别是怎样.的银行体系结构对实体经济有最优的促进作用?实体经济的波动对银行体系脆弱性有怎样的影响?这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从各方面看都占大数,因此,本文在定量分析部分用商业银行(或主要商业银行)数据代表银行体系数据。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银行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机理分析。本文分类推导了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不同推动机制。 第二,银行体系结构与实体经济增长研究。本文通过数据直观分析了银行信贷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结构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SCP范式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银行体系前十家银行的绩效水平,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绩效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以江西省为例实证分析我国区域银行体系的发展和区域实体经济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银行结构的优化,银行绩效得到提升,四大国有银行绩效提升更快,并推动了实体经济增长。 第三,实体经济促进银行体系的变迁研究。本文归纳了世界各国银行体系和我国银行体系变迁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银行体系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和实体经济发展在其中的作用。分析了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得出应以诱致性变迁,辅以强制性变迁的结论。 第四,实体经济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对1978年到2009年间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进行了判断,采用虚拟变量进行了标识。采用了Logit模型,就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和外部因素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货膨胀率和储蓄率与银行脆弱性显著相关。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发挥银行体系各类机构推动作用。借鉴各国银行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内各类机构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二、优化银行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银行体系东中西部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降低银行集中度。控制银行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强化诱致性变迁。借鉴世界各国银行体系变迁之路,推动我国银行体系机构分布、业务、所有制变迁。诱致性变迁应成为我国银行体系变迁的主要路径,并辅强制性变迁。 四、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储蓄率。针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特点,重点监测和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储蓄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此减少实体经济波动,减弱银行体系脆弱性。 五、推动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互进发展。一方面加快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对银行实行逆周期监管,完善银行监管体系,防止我国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出现互退、背离。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832;F124;F224
【部分图文】:

的影响,增长趋势,实体经济,信贷结构


:3今9右85:的00闪Q00入00叮入闪00人0勺0闪仍小协叫心小小叫小小嘴州刊仍小叫00小T伪伪小T仍诊仍T常OO小问小八伪T000伪T仍卜6T图4一 11978一2009我国金融机构信贷增长趋势①(2)我国信贷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我国银行信贷总量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银行的信贷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到我国实体经济的区域发展再到我国实体经济的整体经济结构转型,我国银行的信贷结构都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资本配置的主要融资来源,可以说我国银行信贷的效率高低是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虽然改革开放30年,我国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我国银行信贷结构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导致实体经济未来继续增长放缓。这是我们重点的关注对象。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我国银行信贷期限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信贷中,短期贷款的比重虽

因果关系图,效率图,体系图,一阶差分


第4章银行体系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增长研究图4一 2GDP一阶差分时间趋势图图4一 3FIR一阶差分时间趋势图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GDP和F皿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即两个变量的原始数据为非平稳的,但是其一阶差分数据是平稳的。4、协整检验接下来,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来检验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一20经济增长与银行效率的Johansen变量协整检验协整个数的零假设迹统计量.5%临界值P值 032.453929.680.0000至少一个 24.134415.410.0000至少两个 7.487110.780.3410本文考察江西省银行体系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以列出该关系的长期均衡方程为(将经济增长变量正规化后):}nGDP二4.763F!R一16.645 (9.1531)括号内为t检验值。协整检验说明了江西省银行体系效率与江西省经济增长长期内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5·Granger因果检验在确定江西省银行体系效率与江西省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之后,这种关系的因果性需要进一步验证。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进行判断。其中滞后期数根据AIC原则确定为滞后2阶。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一 21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因果关系假定滞后阶数ChiZP值结论FIR不是InGDP的Granger原因 210.0520.007拒绝InGDP不是FIR的Gr即ger原因 211.1480.009拒绝在滞后2阶的情况下,检验结果发现江西省银行体系效率是江西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江西省经济增长也是江西省银行体系效率进步的Granger原因。所以可以认为

体系图,体系,不良贷款率,中国银行业


10.00000图6一 12004一2010我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季度数据①由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2004年开始公布我国商业银行的季度不良贷款率数据,所以基于数据可得性,我们只能从2004年开始分析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情况。下图反应了我国银行体系2004年至今的不良贷款率情况。从整体上看,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从银行体系产权改革以来,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我国银行体系总体不良贷款率从2004年第1季度的16.6%的高信贷风险区间快速下降到2010年第3季度的1.2%的合理不良贷款率区间。根据国际通用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指标判断标准,一般不良贷款率在2%到5%之间为C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统计数据。数据从2004年第l季度到2010年第3季度。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珂;毛嘉雯;田杰;;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论坛;2013年04期

2 郭娜;;新监管标准推动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研究[J];海南金融;2012年10期

3 郭娜;;新监管标准实施推动我国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年06期

4 陈建超;;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及路径选择[J];西南金融;2013年06期

5 周莹莹;刘传哲;;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蕊蕊;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8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28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e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