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20:59
   城镇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必经的道路,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粗放扩张性城镇化模式导致“城市病”等问题日益加剧,影响现代化进程。因此,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成渝城市群是中西部区域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群,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区域综合实力、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因此,有必要对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找准适合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促进成渝城市群健康协调发展。为此,本文以成渝城市群36座城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2010-2017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进行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空间关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7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从2010年0.286到2017年0.497,年均增长率为9.22%。根据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和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为2个发展阶段:2010-2014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15-2017年这一阶段城镇化水平呈加速发展阶段。(2)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空间差异,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核心,向周边地区递减。运用ArcGIS软件把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成五个等级,2010-2017年不同等级单元数目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呈波动变化趋势,相对高水平区数目保持稳定,而相对低水平区数目整体呈减少趋势。根据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把成渝城市群36个城市划分为6个梯队,不同梯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其中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属于第一梯队,发展水平最高,而丰都、潼南、云阳和雅安属于第六梯队,发展水平最低。(3)2010-2017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集聚性呈先增强后降低趋势。2010-2017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相应年份对应的期望值E(I)都为-0.029,并且全局Moran’s I指数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呈正向空间关联性。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较小,说明整体集聚性不强,且这8年间空间集聚性存在波动变化,出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4)2010-2017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内部空间集聚性差异较大,但整体来看差异呈缩小趋势。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存在高度集聚趋势,冷热点区域的数量存在波动变化,但整体集聚格局呈现较稳定态势。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和重庆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核心城市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冷点区集中在成渝城市群的东北部、遂宁和资阳等地。结合以上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和时空格局演变结果,本文对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内部城市间的互补联动,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实现土地、人口、生态等多要素平衡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期提高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299.27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绪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技术路线图

城市群,范围图


Σ欢咸岣撸嘭鄎庸

本文编号:2829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29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