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面向复杂产品制造的多变量过程调整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22:49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生产实践中,在线质量控制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过程调整是一种重要的在线质量控制技术,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过程进行调整,补偿过程中的干扰,从而使过程的波动减小,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因而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提高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质量技术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制造复杂程度加大,其制造过程呈现出干扰因素复杂、过程参数为多变量等特点。本文在对统计过程调整既有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以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多变量设置调整问题、多变量自相关过程调整技术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干扰因素的过程进行分析,建立过程模型;估计和控制过程输出质量特性;在考虑过程花费的情况下,给出过程最优调整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针对过程初始存在偏差的多变量设置调整问题,考虑过程调整可能存在调整误差的情况,研究了考虑调整误差的多变量设置调整问题。在对过程建立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过程的调整费用结构,提出了使过程总体质量损失最小的最优调整策略,并通过算例和仿真实验验证了可行性与有效性。 (2)针对过程中存在有色观测噪声的多变量设置调整问题,在对过程建立状态空间方程的基础上,采用随机过程最优控制理论,得到过程的最优调整策略,给出了实施的具体步骤,并对调整策略的效果的进行了比较分析,拓展了统计过程调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3)考虑到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多个质量特性值之间往往存在相关性,对多变量自相关过程的统计过程调整问题进行研究。在自相关过程的动态噪声为有色噪声时,提出最优调整策略。在过程建模的基础上,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过程的最优状态,并权衡调整成本和过程输出质量特性偏离目标带来的损失,得到了过程的最优调整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调整策略优于传统调整策略。 (4)对于离散多变量自相关的生产过程,考虑观测噪声为有色噪声,调整花费成本为二次型函数的情况,基于随机二次型控制理论,提出了过程的最优调整策略,并分析了过程的参数对调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调整策略能有效地减少过程的质量损失。 本论文针对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多变量设置调整问题、多变量自相关过程的调整技术进行研究,在丰富在线质量控制理论成果的同时,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273.2;F224
【部分图文】:

观测值,估计值,质量特性,协方差


程质量特性的估计值及观测值策略应用到某一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为研性由二维变量描述,即 p=2,过程分为 20 个差,如不进行调整,则该偏差将对整个生产噪声的协方差为0.1 0.050.05 0.1vσ = ,调整误

金属膜,自相关过程,金属膜厚度,偏离目标


图 5-1 某金属膜加工过程的输出值从图 5-1 中可以看出,在等间隔的时间上,实际测量出的金属膜厚度偏离目标值越来越远,从观测数据可以看出,该生产过程为非平稳的自相关过程。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过程调整的方法,实现对过程输出质量特性的在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宇;;基于两种反馈控制的过程质量监控[J];航空制造技术;2007年05期

2 褚崴;于晓义;孙树栋;;基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的统计过程调整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年06期

3 叶亮;潘尔顺;奚立峰;;模型精度对自控性能的影响及谨慎控制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年10期

4 褚崴;于晓义;孙树栋;;非均衡失效成本条件下的统计过程调整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年06期

5 叶亮;潘尔顺;奚立峰;;基于实验设计的健壮参数控制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刘利平;马义中;汪建均;周晓剑;;考虑调整随机误差的设置调整问题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05期

7 刘利平;马义中;汪建均;仲建兰;;参数未知的多变量设置调整问题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4期

8 张黎;;过程调整方法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11期

9 ;AN IMPROVED MULTIVARIATE LOSS FUNCTION APPROACH TO OPTIMIZATION[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年03期

10 王海宇;徐济超;杨剑锋;;基于MMSE和PI控制器的过程质量控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利平;复杂产品制造中的统计过程调整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4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