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区域物流协同成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6:07
   我国物流尚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在区域物流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及诸多久治不绝的乱象和怪象,这些问题使得区域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效率下降,从而阻碍了区域物流的发展。显然,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本文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区域物流相关主体对于区域物流系统存在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没有准确把握我国区域物流的成长规律,未能按照区域物流的成长规律办事;二是各相关主体在参与区域物流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进行合作和交流,导致区域物流系统内、外部协同水平不高,协同效应不显著,未能充分发挥区域物流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各个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人力资源、政府调控和支持力度等的差异,区域物流的成长水平和协同水平会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地区要想正确按照本地区物流成长的规律办事,必须对本地区物流所处的成长水平和协同水平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并对区域物流成长与区域物流协同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因此,从区域层面宏观地、系统性地研究区域物流协同成长很有必要。随着区域物流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区域物流理论研究逐渐与实践需求相适应,为区域物流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有关区域物流系统的理论研究,已经由较早的以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为主流的静态研究转向为以研究区域物流系统发展过程和内部演化机制为主流的动态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概念,协同发展模式、协同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机制,协同成长,协同评价等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文将区域物流协同与区域物流成长有机结合,从区域物流理论、成长进化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入手,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区域物流成长和区域物流协同的内涵,探索区域物流成长规律,构建区域物流协同成长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对中部六省区域物流协同水平和成长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针对江西省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江西省区域物流成长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我国区域物流理论,为促进区域物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区域物流的协同成长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本文的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物流系统成长演化分析。本文阐述了区域物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然后对普利高津的熵变模型进行改进,提出区域物流成长演化熵变模型,并应用区域物流成长演化熵变模型对区域物流成长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2)区域物流协同与成长的关系研究。根据协同进化理论,对区域物流协同与区域物流成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物流协同成长线性模型,并通过实证进一步论证该模型的正确性。 (3)区域物流协同水平和成长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建立了区域物流协同成长机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协同度测度序参量方法,对中部六省区域物流的协同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应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中部六省区域物流的成长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 (4)促进江西区域物流成长的对策研究。对江西区域物流成长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对江西区域物流成长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江西区域物流成长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区域物流系统具有显著的耗散结构特征,区域物流成长是其组成要素不断增强、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协同的动态过程,并受到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产业组织、供需状况、经济水平、政策环境、创新体系、人力资源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2)区域物流协同成长需要构建相应的协同机制,区域物流在内生协同机制和外生协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协同成长。 (3)区域物流协同与区域物流成长密切相关。区域物流协同促进区域物流成长,区域物流成长以区域物流协同为基础和前提。从数量关系上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4)江西区域物流成长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江西区域物流基础落后、协同效应较差导致的。提升江西区域物流成长水平需要政府、物流企业等各协同主体从多个方面做好工作。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在于: (1)分析了区域物流四个不同阶段的成长特征,并基于提出的区域物流成长演化熵变模型对每个成长阶段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区域物流成长演化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根据协同进化理论,对区域物流协同与区域物流成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物流协同成长线性模型,并通过实证论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明确了区域物流成长水平与区域物流协同水平之间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3)建立了区域物流协同成长机制,并基于该模型构建了区域物流协同成长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区域物流的协同水平和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协同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成长水平差异的直接原因,这为区域物流成长对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4)基于区域物流协同成长线性模型对江西省区域物流成长水平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物流初始成长水平和区域物流协同效应两个方面对江西省区域物流成长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从事物流决策、管理和运营等活动提供了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259.27;F224
【部分图文】:

协同度,变化趋势


图 6- 1 中部六省 S11的协同度变化趋势从图 6-1 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区域物流功能子系统(S11)的协同趋势差异较大,除山西外,其他省份都是总体上升趋势。2002-2005 年期间,湖北 S11的协同度波动较大,其他五省平稳缓慢上升且差异不大。2005 年之后,各省 S11的协同趋势出现分化。其中,山西 S11的协同度先缓慢上升,之后向下波动,最后缓慢回升江西 S11的协同度继续向上攀升,但上升幅度依次落后于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2)区域物流网络子系统(S12)的协同度比较表 6- 4 2002-2010 年中部六省 S12的协同度比较年份 山西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2002 年 0.0219 -0.0134 -0.0136 0.0249 0.0358 0.04932003 年 0.0447 -0.0316 -0.0229 0.0542 0.0792 0.07852004 年 0.0754 0.0679 -0.0364 0.1028 0.1183 0.10232005 年 0.1049 0.086 0.061 0.1554 0.151 0.1332

协同度,变化趋势,区域物流,成长期


6. 中部六省区域物流协同成长水平测度与评从表 6-4 可以看出,2002-2007 年期间,山西区域物流网络子系统(S12)的同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缓慢;2008-2010 年进入加速成长期。对于安徽2002-2003 年期间,区域物流网络子系统内部处于无关状态,子系统向无序方向展;2004-2007 年期间,子系统缓慢发展;2008-2010 年期间,子系统进入加速长期。对于江西,2002-2004 年期间,区域物流网络子系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2005-2008 年期间,子系统处于缓慢成长期;2009-2010 年期间,子系统进入加成长期。对于河南,2002-2005 年期间,区域物流网络子系统缓慢发展;2006 年子系统进入加速成长期;2007-2008 年期间,子系统处于快速成长期,进入 20年后,子系统开始高速发展。湖北和湖南的情况类似,2002-2006 年区域物流网子系统处于缓慢成长期;2007-2008 年进入加速成长期;2009-2010 年进入快速长期。

协同度,变化趋势,子系统,区域物流


2007 年 0.2284 0.2805 0.2404 0.3314 0.3078 0.2008 年 0.282 0.3575 0.3139 0.4267 0.4003 0.2009 年 0.2955 0.4051 0.3595 0.4822 0.45 0.2010 年 0.4841 0.6852 0.6376 0.8262 0.7718 0.从表 6-5 可以看出,2002-2009 年期间,山西区域物流需求子系统(S13)同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缓慢;2010 年进入加速成长期。对于安徽,2002年期间(2003 年除外),子系统缓慢发展;2008-2009 年期间,子系统进入加长期,2010 年子系统进入快速成长期。对于江西,2002-2007 年期间,区域物求子系统处于缓慢成长期;2008-2009 年期间,子系统进入加速成长期,201系统进入快速成长期。河南和湖北的情况类似,2002-2006 年期间,区域物流子系统缓慢发展;2007-2009 年期间,子系统进入加速成长期;2010 年,河南域物流需求子系统进入成长突变期,湖北的区域物流需求子系统进入快速成对于湖南,2002-2007 年期间,区域物流需求子系统缓慢发展;2008-2009 年子系统进入加速成长期;2010 年,子系统进入快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生;;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出发规划建设宁武区域物流综合大通道[J];中国产业;2011年05期

2 俞园园;物流信息化对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年08期

3 吴坚,史忠科;区域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4 周永生,秦立公;广西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年03期

5 ;江淮——高质低价 经济中卡[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08年04期

6 周亚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区域物流综合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03期

7 平海;发展现代物流 提升城市功能[J];物流技术;2003年03期

8 谈毅;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4年10期

9 汪波,杨天剑,赵艳彬;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工业工程;2005年01期

10 唐建民;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区域物流协同成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杨光华;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化机理与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周凌云;区域物流多主体系统的演化与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郑斌;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及线路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文征;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张中强;区域物流发展要素中的物流基础、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黄虎;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义龙;区域物流与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俊;湖南省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2 谌亮;区域物流的协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春红;区域物流规划方法与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4 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王子龙;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7 袁步思;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杨浩;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需求的预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杨晓慧;香港与深圳两地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10 周俊颖;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2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42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