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信用评分理论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0:34
   市场的本质是交换,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交易双方对彼此承诺的信任,在交易双方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由于牵涉到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很容易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违约获得不当得利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也容易造成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的逆向选择行为。如果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将被严重扰乱,最终结果是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经济发展更无从谈起。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契约履行的保障,市场经济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契约执行问题。市场信用关系主要是靠契约来维系,而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是导致契约执行过程中违约风险的充分条件。要解决契约不完全的问题必须从契约关系内部和外部同时着手,一方面通过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掌握和度量对方的履约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设计开发能最大限度约束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技术工具,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信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博弈均衡,信用行为策略的演化就是在内外部条件的冲击下均衡的打破和重建过程。通过加入惩罚成本、法律规章制度、发现监督机制等第三方约束条件可以证明通过加大失信主体的违约成本,增进各方利益的一致性,可以促使博弈中的各方最终选择守信策略。信用评分正是这样一种对于日常经济交往博弈过程中的第三方非强制性的“软”约束。 本文拟从契约、信用、博弈理论的演进路线和有机联系出发,深入分析三者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探寻影响契约履行和博弈策略的内外部因素,研究信用关系的一次性博弈过渡到重复博弈过程中外在约束条件的改变对博弈策略结果的影响,并证明信用评分作为一种第三方约束机制可以有效预测信用行为、加大违约失信成本、监督和防范信用风险从而在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然后阐述信用评分的基本原理、度量因素与应用范围,并将其应用到政府监管领域,将评分对象拓展到个体工商户我国这一特定的经济活动主体;结合从“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中获取的个体工商户数据,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建立一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定制化”个体工商户信用评分模型,同时对不同结果的精确度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最终设计制作出个体工商户信用评分卡,为我国工商行政监管部门更精确有效的预测特定个体工商户的信用风险、提早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加以防范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最后则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目前针对信用评分理论及方法尤其是信用评分对契约执行和博弈策略的作用机理及开发针对我国个体工商户信用评分模型方面的系统、全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论文既是一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又是一项现实服务性极强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有许多难题需要采取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才能得以解决。以往的信用评分大多服务于信用交易中的授信方或征信中介机构衡量特定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及还款能力这一目标,侧重于个人经济交往中的信用行为特征变量,我国目前的信用评分模型的运用也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信用产品违约风险预测及征信中介机构接受客户委托对被征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分,出于政府监管的目的对特定监管对象进行的信用评分研究不多,本论文将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可获取的相应数据的基础上如何选择高效适用的评分方法是信用评分的关键,也是信用评分是否公正合理的最终评判标准和难点所在。本文尝试运用“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中所提供的某地区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与日常监管信息,在大量数据筛选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运用统计学与非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统计学方法当中Logistic回归的稳定性与精确性、适用性等方面都较为理想,非统计学方法中人工智能的前沿方法SVM则更有优势,适合广泛应用。在确定了精确度最高的个体工商户信用评分模型后通过对检验样本的分析,其区分度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最后得到了一个能有效地对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状态进行区分的信用评分卡。该评分卡还可用于对个体工商户的日常监管,从而可以克服目前实践工作中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对加强针对我国这一数量最大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分类监管也有着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30;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信用评分的契约经济学分析
    2.1 契约与信用
        2.1.1 契约的一般分析
        2.1.2 信用的一般分析
        2.1.3 契约执行与信用控制
    2.2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信用问题的产生
    2.3 信用评分与契约执行
第3章 信用评分的博弈原理
    3.1 博弈论视角下的信用观
    3.2 一次性博弈中的信用关系
        3.2.1 原始情况
        3.2.2 惩罚成本的引入
        3.2.3 法律规章制度的作用
        3.2.4 发现监督问题
    3.3 重复博弈中的信用关系
        3.3.1 声誉模型
        3.3.2 无名氏定理
    3.4 第三方约束:信用评分对博弈策略结果的影响
第4章 信用评分原理与应用
    4.1 信用评分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4.1.1 信用评分的历史
        4.1.2 信用评分的哲学基础
    4.2 信用的特性及信用度量的要素分析
        4.2.1 信用特性的分析
        4.2.2 信用度量的要素分析
    4.3 信用评分的基本原理
    4.4 信用评分的应用范围拓展与比较
第5章 信用评分模型与方法比较
    5.1 信用评分建模流程
    5.2 信用评分模型分类
    5.3 信用评分建模原则
    5.4 信用评分建模方法
    5.5 信用评分方法比较
第6章 信用评分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研究
    6.1 数据处理与变量选择
        6.1.1 数据来源与分组
        6.1.2 数据的预处理
    6.2 Fisher判别分析的应用
        6.2.1 Fisher判别分析介绍
        6.2.2 Fisher判别函数参数估计
        6.2.3 统计显著性检验
        6.2.4 对客户样本的预测检验
    6.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6.3.1 Logistic回归模型介绍
        6.3.2 变量预处理
        6.3.3 待估参数估计结果
        6.3.4 模型拟合优度
        6.3.5 对客户样本的预测检验
        6.3.6 模型参数的解释
        6.3.7 对保留样本的检验
    6.4 分类树模型
        6.4.1 Exhaust CHAID法的基本原理
        6.4.2 分类树的建立及评价
        6.4.3 结论
第7章 信用评分的非统计学方法应用研究
    7.1 多层感知器模型
    7.2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
    7.3 自组织协调映射网络
    7.4 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
    7.5 检验结果分析与比较
        7.5.1 模型的分类精确度
        7.5.2 模型的稳定性
        7.5.3 模型的适用性
第8章 不同模型结果比较与信用评分卡的设计
    8.1 不同模型结果比较
        8.1.1 三种统计学模型的比较
        8.1.2 四种非统计学模型的比较
    8.2 信用评分卡的设计
        8.2.1 信用评分卡的制作
        8.2.2 信用评分卡的检验
        8.2.3 信用评分卡的运用
    8.3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西安;个人信用优先假说——关于个人信用特性及其作用地位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2 晏艳阳;刘弢;;经济学层面上的道德、信任、信用与征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3 宁克俭;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述评[J];电讯技术;2003年03期

4 王淑芹;论法律信用与道德信用的特性[J];道德与文明;2003年05期

5 孙智英;黄茂兴;;信用资源构成、形成特征及价值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孟来;;我国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探讨[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年02期

7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8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9 宋羽;建立信用制度 完善约束机制[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晏艳阳;刘弢;;个人信用评分研究及其发展[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玮;重构渐进转轨中的中国信用制度[D];西北大学;2002年

2 孙磊;信用体系演化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9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59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6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