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南京城市增长评价及优化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9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加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矛盾问题突出
1.1.2 西方城市基于节约、紧凑的城市增长思潮成为主流
1.1.3 特大城市是影响未来中国城市增长问题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弥补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理论
1.2.2 实践意义——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
1.3 研究内容和重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重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范围与方法
1.4.3 数据选取及处理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2.1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与评价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价
2.2 国内外城市精明增长研究综述与评价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明增长相关理论与实践
3.1 精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涵
3.1.1 精明增长理论的产生
3.1.2 精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3.1.3 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增长管理的启示
3.2 精明增长的相关理论
3.2.1 城市增长理论
3.2.2 城市可持续发展
3.2.3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3.2.4 分散与集中的有机整合理论
3.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6 城市管治理论
3.3 国内外精明增长的相关实践
3.3.1 国外的实践
3.3.2 国内的实践
3.3.3 实践的总体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京城市增长演变的过程
4.1 南京古代城市形成简要历程
4.1.1 萌发期
4.1.2 初创期
4.1.3 跃迁期
4.1.4 鼎盛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2.1 晚清(1840-1911)
4.2.2 民国(1911-1949)
4.3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稳步拓展
4.3.1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49-1957)
4.3.2 “大跃进”及其回落(1958-1965)
4.3.3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8)
4.4 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城市快速发展
4.4.1 改革开放初期
4.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0-2000)
4.4.3 本世纪前10年的城市增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城市增长绩效评价与机制分析
5.1 城市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5.1.1 国外精明增长的评价方法借鉴
5.1.2 城市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3 城市精明增长评价的指标内涵
5.2 南京城市精明增长综合绩效评价
5.2.1 南京城市增长相关指标分析
5.2.2 城市增长综合绩效评价
5.2.3 全国省级城市精明增长综合评价
5.3 南京城市增长的内生机制和效果分析
5.3.1 自然环境因素
5.3.2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推动
5.3.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
5.3.4 交通基础设施引导
5.3.5 宏观政策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精明增长的南京城市增长优化策略
6.1 城市用地增长边界的划定
6.1.1 南京适宜城市规模的判断
6.1.2 南京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
6.2 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6.2.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6.2.2 构筑多中心均衡布局的都市区
6.3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6.3.1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预测
6.3.2 确立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结构
6.3.3 建立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客运体系
6.4 确立公交引导的高效土地利用模式
6.4.1 确立以公共交通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
6.4.2 确立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土地利用策略
6.4.3 加强城市土地的竖向复合利用
6.5 和谐社区构建和公共设施配套优化
6.5.1 加强新区就业功能配套
6.5.2 提供适合各个收人阶层需要的住区
6.5.3 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设施
6.5.4 构建宜人的慢行交通和停车环境
6.6 实施综合性城市管理政策
6.6.1 城市增长总量控制政策
6.6.2 城市增长强度引导控制政策
6.6.3 建立科学的政府考核目标与机制
6.6.4 推进行政空间整合促进积聚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精明增长是指导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理论
7.1.2 精明增长的本质是调控城市扩展的综合性策略
7.1.3 南京城市增长的方式和实施机制急需变革
7.1.4 南京城市增长的质量较高但波动性较大
7.1.5 南京优化城市增长的主要途径在于政策和体制创新
7.2 创新点
7.2.1 探求了精明增长对调控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性
7.2.2 架构了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精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2.3 提出了适合我国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精明增长系统策略
7.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A 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参与的专家信息
附录B 专家调查签名
附录C 专家调查表内容
附录D 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1995—2009年精明增长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灿飞;邹沛思;尹薇;;精明增长政策评估(译)[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苏建明;;南宋临安城“精明增长”模式初探[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3 唐川;刘英舜;;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J];综合运输;2011年09期
4 吴晓燕;周京奎;;公共投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增长的区域差异性——基于1999—2006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5 夏倩;汪国圣;;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城市增长衰退的原因分析[J];中华建设;2011年06期
6 吴巍;周生路;杨得志;吴绍华;何佳;;规划跨江通道对滨江副城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7 黄献明;;精明增长+绿色建筑:LEED-ND绿色住区评价系统简介[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年07期
8 魏娜;唐倩;;精明增长理论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沈玉芳;;城镇精明增长、低碳发展与长三角功能性区域建设[J];中国名城;2011年09期
10 艾伦·凯利;杰弗里·威廉姆森;张燕;;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与城市转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茂吉;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南京城市增长评价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胡玉敏;中国城市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张思彤;中国城市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雒占福;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苏建忠;广州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7 刘勇;城市增长与景观变化的多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志强;城市增长的时空演进规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信;美国旧建筑再利用制度安排及对上海的借鉴[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舒沐晖;重庆都市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静;成都城市精明增长现状测评[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娜;西安城市增长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姜志恒;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城市新区规划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沈芳艳;昆山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精明增长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玥;基于精明增长的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曾涛;基于精明增长的道路网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孙小群;基于城市增长边界的城市空间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桂林;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生态小城镇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9 冯小杰;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甘奇慧;基于精明增长的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1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8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