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南京城市增长评价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7:40
   精明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规划界为应对城市郊区化过程中无序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论,并在城市增长管理实践中起到有效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张,粗放式城市化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性增长、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下降,选择合理的城市增长策略,引导我国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尤为紧迫。目前国内对于精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引介较多,研究的深度也越来越深入,但多限于定性介绍和分析,缺乏对精明增长如何进行定量评价的学习借鉴。本论文在分析西方精明增长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选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为案例,借鉴国内外经验架构了适合于我国特点的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南京等全国36个可以获得数据的省级城市15年来的精明增长的综合评价,揭示了影响城市精明增长的主要要素和内在机制,并根据南京城市增长的自然和历史分析,提出了优化南京城市增长的策略性措施建议。 本文首先在研究综述和精明增长理论以及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第1章、第2章、第3章),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将其研究的物质空间视角转向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接着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历史地系统地梳理了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过程,并对影响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第4章);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己有研究成果和我国城市的现实情况,从城市增长强度、城市增长效益、城市增长和谐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城市精明增长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然后以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为参照系,以定量方式分析南京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精明增长状况和变化情况(第5章);根据对南京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城市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精明增长综合评价,在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强化公交优先、落实公共管理政策等方面对南京市未来城市精明增长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建议(第6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精明增长是指导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理论;精明增长的本质是调控城市扩展的综合性策略;南京城市增长的方式和实施机制急需变革;南京城市增长的质量较高但波动性较大;南京优化城市增长的主要途径在于政策和体制创新。南京市位于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尖锐,城市快速重构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凸显。因此,选择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策略更有其紧迫性。具体策略主要为:基于精明增长策略,重点选择都市区作为南京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重点,建立城镇增长边界,保护基本农田、生态用地;在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展层面,要按照丘陵江河密布的环境条件,选择跳跃式组团扩展模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保护具有生态安全意义的生态空间和风景名胜资源。综合实施精明增长策略,推动南京都市区的精明增长是解决未来南京城市增长的关键。 本论文的创新点:探求了精明增长对调控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性;架构了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精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适合我国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精明增长系统策略。精明增长策略不仅对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有积极的优化调整作用,对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对以GDP为导向的、背离于我国基本国情、资源环境基础与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我国城市增长提供了借鉴契机。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南京城市增长历史和环境视角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精明增长综合绩效的评价,定量分析了南京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城市增长集约化水平,并据此提出优化南京城市增长的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9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加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矛盾问题突出
        1.1.2 西方城市基于节约、紧凑的城市增长思潮成为主流
        1.1.3 特大城市是影响未来中国城市增长问题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弥补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理论
        1.2.2 实践意义——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
    1.3 研究内容和重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重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范围与方法
        1.4.3 数据选取及处理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2.1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与评价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价
    2.2 国内外城市精明增长研究综述与评价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明增长相关理论与实践
    3.1 精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涵
        3.1.1 精明增长理论的产生
        3.1.2 精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3.1.3 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增长管理的启示
    3.2 精明增长的相关理论
        3.2.1 城市增长理论
        3.2.2 城市可持续发展
        3.2.3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3.2.4 分散与集中的有机整合理论
        3.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6 城市管治理论
    3.3 国内外精明增长的相关实践
        3.3.1 国外的实践
        3.3.2 国内的实践
        3.3.3 实践的总体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京城市增长演变的过程
    4.1 南京古代城市形成简要历程
        4.1.1 萌发期
        4.1.2 初创期
        4.1.3 跃迁期
        4.1.4 鼎盛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2.1 晚清(1840-1911)
        4.2.2 民国(1911-1949)
    4.3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稳步拓展
        4.3.1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49-1957)
        4.3.2 “大跃进”及其回落(1958-1965)
        4.3.3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8)
    4.4 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城市快速发展
        4.4.1 改革开放初期
        4.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0-2000)
        4.4.3 本世纪前10年的城市增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城市增长绩效评价与机制分析
    5.1 城市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5.1.1 国外精明增长的评价方法借鉴
        5.1.2 城市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3 城市精明增长评价的指标内涵
    5.2 南京城市精明增长综合绩效评价
        5.2.1 南京城市增长相关指标分析
        5.2.2 城市增长综合绩效评价
        5.2.3 全国省级城市精明增长综合评价
    5.3 南京城市增长的内生机制和效果分析
        5.3.1 自然环境因素
        5.3.2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推动
        5.3.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
        5.3.4 交通基础设施引导
        5.3.5 宏观政策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精明增长的南京城市增长优化策略
    6.1 城市用地增长边界的划定
        6.1.1 南京适宜城市规模的判断
        6.1.2 南京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
    6.2 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6.2.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6.2.2 构筑多中心均衡布局的都市区
    6.3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6.3.1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预测
        6.3.2 确立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结构
        6.3.3 建立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客运体系
    6.4 确立公交引导的高效土地利用模式
        6.4.1 确立以公共交通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
        6.4.2 确立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土地利用策略
        6.4.3 加强城市土地的竖向复合利用
    6.5 和谐社区构建和公共设施配套优化
        6.5.1 加强新区就业功能配套
        6.5.2 提供适合各个收人阶层需要的住区
        6.5.3 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设施
        6.5.4 构建宜人的慢行交通和停车环境
    6.6 实施综合性城市管理政策
        6.6.1 城市增长总量控制政策
        6.6.2 城市增长强度引导控制政策
        6.6.3 建立科学的政府考核目标与机制
        6.6.4 推进行政空间整合促进积聚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精明增长是指导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理论
        7.1.2 精明增长的本质是调控城市扩展的综合性策略
        7.1.3 南京城市增长的方式和实施机制急需变革
        7.1.4 南京城市增长的质量较高但波动性较大
        7.1.5 南京优化城市增长的主要途径在于政策和体制创新
    7.2 创新点
        7.2.1 探求了精明增长对调控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性
        7.2.2 架构了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精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2.3 提出了适合我国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精明增长系统策略
    7.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A 精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参与的专家信息
    附录B 专家调查签名
    附录C 专家调查表内容
    附录D 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1995—2009年精明增长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灿飞;邹沛思;尹薇;;精明增长政策评估(译)[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苏建明;;南宋临安城“精明增长”模式初探[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3 唐川;刘英舜;;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J];综合运输;2011年09期

4 吴晓燕;周京奎;;公共投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增长的区域差异性——基于1999—2006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5 夏倩;汪国圣;;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城市增长衰退的原因分析[J];中华建设;2011年06期

6 吴巍;周生路;杨得志;吴绍华;何佳;;规划跨江通道对滨江副城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7 黄献明;;精明增长+绿色建筑:LEED-ND绿色住区评价系统简介[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年07期

8 魏娜;唐倩;;精明增长理论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沈玉芳;;城镇精明增长、低碳发展与长三角功能性区域建设[J];中国名城;2011年09期

10 艾伦·凯利;杰弗里·威廉姆森;张燕;;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与城市转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茂吉;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南京城市增长评价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胡玉敏;中国城市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张思彤;中国城市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雒占福;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苏建忠;广州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7 刘勇;城市增长与景观变化的多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志强;城市增长的时空演进规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信;美国旧建筑再利用制度安排及对上海的借鉴[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舒沐晖;重庆都市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静;成都城市精明增长现状测评[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娜;西安城市增长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姜志恒;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城市新区规划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沈芳艳;昆山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精明增长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玥;基于精明增长的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曾涛;基于精明增长的道路网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孙小群;基于城市增长边界的城市空间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桂林;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生态小城镇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9 冯小杰;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甘奇慧;基于精明增长的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1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81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a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