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08 18:58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当前土地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将二者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方案,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围绕土地可持续利用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这一研究目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基于可持续性科学、三重底线发展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机理等考虑,基于扩展PSR模型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框架,从单目标评价、多目标评价、现状评价、动态评价等多角度分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为区域土地可持续时空利用方案的优化和选择提供决策支持。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主要需要解决土地利用变化的定时、定量、定位问题。本研究主要借助SD模型与CLUE-S的混合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SD模型可以从宏观层面解决定时与定量的问题,CLUE-S模型从微观层面实现对土地利用需求的空间定位。通过设定不同土地利用情景模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结合前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方案对比分析,从而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与土地利用时空优化目标相辅相成,数量结构约束和空间格局约束共同作用,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最后,本研究以济...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微观-宏观模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Fig.1-2Researchonmulti-functionallandusebasedonmacroscopicandmicroscopicview
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根据 19 7 国集团首脑会议的要求,启动了一项专门开展环境指标的研究计划,对行了改进并用于环境指标研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得到此后许多国际组学术机构在开展类似研究时的借鉴。.3.2.1 PSR 模型概述PSR 模型使用“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相互作用关系,考虑了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自然资源的数质量在这种压力下所呈现出来的相应“状态”,以及当资源、环境所处的状过系统本身能承受的压力范围、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况时,社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以及观念、理论的改变和行为规范的形这些变化做出“响应”,这共同构成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体系结构见图 2-2)(World Bank,1995)。
图 2-4 CLUE-S 模型结构图Fig.2-4 Structure of CLUE-S model图 2-5 基于 CLUE-S 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示意图Fig.2-5 Process of spatial allocation based on CLUE-S model析模块是 CLUE-S 模型框架的核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3S技术的天然草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金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4)
[2]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 张兴榆,黄贤金,赵雲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1)
[3]北京山区土地利用转移的系统性和随机性[J]. 魏显虎,张增祥,胡顺光,刘芳. 国土资源遥感. 2010(04)
[4]新时期国土规划面对的问题解析[J]. 张彦英,樊笑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9)
[5]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 耿艳辉,闵庆文,吕爱锋,成升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9)
[6]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J]. 刘瑞,朱道林. 资源科学. 2010(08)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J]. 郑新奇,赵璐,胡业翠,李宁.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4)
[8]国土规划的借鉴和创新[J]. 郑伟元. 中国土地. 2010(04)
[9]敦煌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杨丽娜,牛叔文,马利邦,李怡欣. 生态学杂志. 2010(04)
[10]CLUE-S模型的改进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 吴桂平,曾永年,冯学智,肖鹏峰,王珂. 地理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王晋良.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郑新奇.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CLUE-S模型的改进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D]. 吴桂平.中南大学 2008
[2]基于CLUE-S模型的吐鲁番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研究[D]. 谢峰.新疆大学 2007
[3]吉林省生态安全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D]. 茹冬.吉林大学 2007
[4]长江水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韩延胜.武汉理工大学 2006
[5]国家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D]. 逯元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4
本文编号:2905532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微观-宏观模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Fig.1-2Researchonmulti-functionallandusebasedonmacroscopicandmicroscopicview
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根据 19 7 国集团首脑会议的要求,启动了一项专门开展环境指标的研究计划,对行了改进并用于环境指标研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得到此后许多国际组学术机构在开展类似研究时的借鉴。.3.2.1 PSR 模型概述PSR 模型使用“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相互作用关系,考虑了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自然资源的数质量在这种压力下所呈现出来的相应“状态”,以及当资源、环境所处的状过系统本身能承受的压力范围、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况时,社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以及观念、理论的改变和行为规范的形这些变化做出“响应”,这共同构成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体系结构见图 2-2)(World Bank,1995)。
图 2-4 CLUE-S 模型结构图Fig.2-4 Structure of CLUE-S model图 2-5 基于 CLUE-S 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示意图Fig.2-5 Process of spatial allocation based on CLUE-S model析模块是 CLUE-S 模型框架的核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3S技术的天然草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金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4)
[2]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 张兴榆,黄贤金,赵雲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1)
[3]北京山区土地利用转移的系统性和随机性[J]. 魏显虎,张增祥,胡顺光,刘芳. 国土资源遥感. 2010(04)
[4]新时期国土规划面对的问题解析[J]. 张彦英,樊笑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9)
[5]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 耿艳辉,闵庆文,吕爱锋,成升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9)
[6]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J]. 刘瑞,朱道林. 资源科学. 2010(08)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J]. 郑新奇,赵璐,胡业翠,李宁.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4)
[8]国土规划的借鉴和创新[J]. 郑伟元. 中国土地. 2010(04)
[9]敦煌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杨丽娜,牛叔文,马利邦,李怡欣. 生态学杂志. 2010(04)
[10]CLUE-S模型的改进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 吴桂平,曾永年,冯学智,肖鹏峰,王珂. 地理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王晋良.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郑新奇.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CLUE-S模型的改进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D]. 吴桂平.中南大学 2008
[2]基于CLUE-S模型的吐鲁番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研究[D]. 谢峰.新疆大学 2007
[3]吉林省生态安全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D]. 茹冬.吉林大学 2007
[4]长江水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韩延胜.武汉理工大学 2006
[5]国家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D]. 逯元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4
本文编号:2905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90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