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是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国家,无论是在经济方面、消费方面等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伴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意识到在追求经济的同时,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在工业化非常发达的初期,都曾遭受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将会受到环境的阻碍,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国虽然一直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但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作为前提,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具备良好的环境基础不仅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而且良性的经济增长又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因此我国在制定政策目标时,既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黔中城市圈作为贵州省重点开发的经济区之一,具有广阔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区域带动能力,黔中圈以贵阳为主导,安顺、遵义、都匀、凯里为辅助,不仅引领了其他周边地区城镇的发展,而且对贵州省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贵州省的核心经济区域,不仅要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地域优势,还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潜力。随着黔中城市圈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排污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发展的产生了压力,对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研究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实现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具体包括四个部分:(1)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黔中城市圈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2)结合黔中城市圈的实际情况,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和当下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利用黔中圈五个地区的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为考察样本进行综合评价。(3)利用回归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内部机理。以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为自变量,人均GDP为因变量,测算黔中经济区主要的五个地区2003-2012年中环境污染物指标的影响程度。(4)最后对测算的结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提出黔中城市圈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相关建议,总结本文研究中的不足点,并展望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两点:(1)选题上的创新,国内关于西部地区城市圈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论述和研究成果很少,即使有也是零碎的、片面的论述,且没有定量分析。(2)运用回归分析,将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哪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对经济发展影响最显著,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黔中城市圈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F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绪论10-16
- 1.1、研究背景10-11
- 1.2、研究目的11
- 1.3、研究意义11-12
- 1.3.1、现实意义11-12
- 1.3.2、理论意义12
- 1.4、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4.1、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4.2、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5、研究思路15
- 1.6、可能的创新点15-16
- 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理论基础16-21
- 2.1、生态环境涵义的界定16-17
- 2.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17-21
- 2.2.1、生态经济学发展理论17-18
-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18-20
- 2.2.3、协同理论20-21
- 3、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1-30
- 3.1、黔中城市圈经济发展状况21-26
- 3.1.1、黔中城市圈概述22
- 3.1.2、交通发展状况22-23
- 3.1.3、自然资源状况23-24
- 3.1.4、产业发展状况24-25
- 3.1.5、未来发展潜力25-26
- 3.2、黔中城市圈生态状况26-30
- 3.2.1、主要污染物排放27
- 3.2.2、空气质量状况27-28
- 3.2.3、自然灾害频繁28-30
- 4、黔中城市圈经济与环境的实证分析30-38
- 4.1、模型的建立30-31
- 4.2、回归结果31
- 4.3、经济意义检验31-33
- 4.3.1、拟合优度检验31-32
- 4.3.2、F检验32
- 4.3.3、t检验32-33
- 4.4、方差分析(新增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边际贡献显著地分析)33-34
- 4.5、ADF检验34-35
- 4.6、格兰杰检验35-36
- 4.7、小结36-38
- 5、黔中城市圈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原因38-46
- 5.1、黔中城市圈中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8-39
- 5.1.1、资源问题38
- 5.1.2、环境污染问题38-39
- 5.1.3、产业联动效应不足39
- 5.1.4、城镇化进程缓慢39
- 5.2、制约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39-41
- 5.2.1、地理因素40
- 5.2.2、历史因素40
- 5.2.3、人文因素40-41
- 5.3、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41-45
- 5.3.1、指标选取41
- 5.3.2、指标体系原则41-42
- 5.3.3、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模型42-45
- 5.4、小结45-46
- 6、促进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46-52
- 6.1、树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和思想46
- 6.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46-49
- 6.2.1、新型工业化46-47
- 6.2.2、新兴产业47-48
- 6.2.3、循环经济48-49
- 6.3、加强黔中圈地区生态环境治理49-50
- 6.4、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50
- 6.5、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机制50-52
- 7、结语52-55
- 7.1、结论52-53
- 7.2、存在的问题53
- 7.3、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3期
2 杨崎筠;;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五忧”[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05期
3 郝厚璋;生态环境:一要保护二要建设[J];发展;2001年07期
4 俞文煜;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12期
5 杨阳;每年数万人青海挖虫草 掠夺式采挖破坏生态环境[J];价格与市场;2002年08期
6 郭谊;保护社会文明生态环境[J];计划与市场;2002年02期
7 吴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失灵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2年02期
8 樊友举 ,何寿强 ,张季纲;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山区人民致富——川北山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06期
9 李光琦;张天锁;王建洲;朱成坤;;段家峡水库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J];科学大众;2006年09期
10 程诚;胡浩俊;张书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交互效应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炎秋;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贺贺;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蒋政;宁夏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徐双明;区域生态环境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超;天山北坡典型绿洲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灵敏;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鞘蕊苏有效成分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含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尼鲁法尔·阿布力米提;坎儿井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黔中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