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23:25
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将是未来我国生态建设的主要形式,将代替原有的生态管理方式,通过对区域生态功能的确定并以此作为区域开发、利用的规范依据。大兴安岭林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便进入了林业“两危”困局,在这之后一直在进行多种恢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尝试,2008年以后大兴安岭林区便以生态功能区为建设目标调整发展战略,在实施战略的几年里虽然各方面的发展都在取得进步,但多数是原有发展形式的延续,与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没有实质的联系。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缺少区域的科学性总体发展思路,对建设模式缺乏必要的认知。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将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明确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目标,并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进行规划。开展对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研究,可以为大兴安岭林区的经济繁荣与生态平衡并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进而协调生态功能区区域发展中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统计模型法、系统分析法和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进行提炼应用;对大...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建设相关理论
2.1.1 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经济理论
2.1.3 生态建设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系统工程理论
2.3.1 复杂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2.3.2 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典型区域生态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3.1 国外典型区域生态建设特点分析
3.1.1 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建设
3.1.2 美国五大湖湿地的生态建设
3.1.3 德国埃朗根的生态城市建设
3.2 中国典型区域生态建设特点分析
3.2.1 福建森林的生态建设
3.2.2 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建设
3.2.3 扬州的生态城市建设
3.3 国内外典型模式的比较
3.4 国内外典型生态建设模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矛盾分析
4.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区域环境
4.2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情况及分析
4.2.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状况
4.2.2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4.2.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4.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效应综合评价
4.3.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2 评价过程
4.3.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4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矛盾分析
4.4.1 目标模糊与功能区建设的矛盾
4.4.2 社保体系与新城镇居民社保需求的矛盾
4.4.3 财政供给与资金需求的矛盾
4.4.4 经济基础与生态发展需求的矛盾
4.4.5 体制与发展的矛盾
4.5 本章小结
5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构建与机理分析
5.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
5.2 构建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1 构建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
5.2.2 构建建设模式的基本原则
5.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确定
5.3.1 生态建设模式的对比
5.3.2 构建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
5.3.3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特征分析
5.4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机理分析
5.4.1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内部机理分析
5.4.2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外部机理分析
5.4.3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信息回馈机理
5.4.4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平衡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运行
6.1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一阶段的运行
6.1.1 模式运行的目标
6.1.2 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
6.1.3 模式运行的措施
6.2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二阶段的运行
6.2.1 模式运行的目标
6.2.2 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
6.2.3 模式运行的措施
6.3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三阶段的运行
6.3.1 模式运行的目标
6.3.2 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
6.3.3 模式运行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7.1 政策保障体系
7.1.1 政策矩阵构成
7.1.2 生态功能区保障政策的特征
7.1.3 生态功能区政策保障内容
7.2 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7.3 智力保障体系
7.3.1 建立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7.3.2 健全激励制度
7.3.3 建立并形成竞争机制
7.4 资金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86519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建设相关理论
2.1.1 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经济理论
2.1.3 生态建设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系统工程理论
2.3.1 复杂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2.3.2 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典型区域生态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3.1 国外典型区域生态建设特点分析
3.1.1 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建设
3.1.2 美国五大湖湿地的生态建设
3.1.3 德国埃朗根的生态城市建设
3.2 中国典型区域生态建设特点分析
3.2.1 福建森林的生态建设
3.2.2 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建设
3.2.3 扬州的生态城市建设
3.3 国内外典型模式的比较
3.4 国内外典型生态建设模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矛盾分析
4.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区域环境
4.2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情况及分析
4.2.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状况
4.2.2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4.2.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4.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效应综合评价
4.3.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2 评价过程
4.3.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4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矛盾分析
4.4.1 目标模糊与功能区建设的矛盾
4.4.2 社保体系与新城镇居民社保需求的矛盾
4.4.3 财政供给与资金需求的矛盾
4.4.4 经济基础与生态发展需求的矛盾
4.4.5 体制与发展的矛盾
4.5 本章小结
5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构建与机理分析
5.1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
5.2 构建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1 构建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
5.2.2 构建建设模式的基本原则
5.3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确定
5.3.1 生态建设模式的对比
5.3.2 构建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
5.3.3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特征分析
5.4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机理分析
5.4.1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内部机理分析
5.4.2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外部机理分析
5.4.3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信息回馈机理
5.4.4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的平衡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的运行
6.1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一阶段的运行
6.1.1 模式运行的目标
6.1.2 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
6.1.3 模式运行的措施
6.2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二阶段的运行
6.2.1 模式运行的目标
6.2.2 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
6.2.3 模式运行的措施
6.3 动态效益共赢模式第三阶段的运行
6.3.1 模式运行的目标
6.3.2 模式运行的主要方式
6.3.3 模式运行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7.1 政策保障体系
7.1.1 政策矩阵构成
7.1.2 生态功能区保障政策的特征
7.1.3 生态功能区政策保障内容
7.2 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7.3 智力保障体系
7.3.1 建立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7.3.2 健全激励制度
7.3.3 建立并形成竞争机制
7.4 资金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86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18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