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05:09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历史活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论文从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层面对西北地区环境变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做了深入分析和详细论述。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搜集的历史史料和现代资料进行系统统计,对西北地区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灾害环境和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细致解剖和分析,发现从历史过程来看,农业环境变迁中自然和人文因素起着关键作用;灾荒因素突出诱发了近代环境变迁,而现代环境问题产生则是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人为不合理开发的综合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发展减灾农业和区域生态治理模式,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一,本文从环境变迁与农业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入手,评价环境与农业环境定义,提出环境变迁理论。以生态学的环境胁迫理论为依据,对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农业环境变迁进行分析,提出气候变化胁迫、灾害环境胁迫、生态环境胁迫和土地污染胁迫四个概念;根据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危害严重等特征,引入灾害风险理论,提出农业减灾概念;利用区域生态脆弱性分析,揭示了西北地区脆弱区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对应关系...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依据
        1.2.1 现实依据
        1.2.2 政策依据
        1.2.3 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环境变迁因素研究
        1.3.2 国外环境变迁研究
        1.3.3 环境变迁理论研究
        1.3.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文献研究法
        1.5.2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5.3 实地调查研究法
        1.5.4 区域类型研究法
        1.5.5 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法
    1.6 可能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1.6.3 研究概念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
    2.1 环境变迁概念
        2.1.1 环境定义
        2.1.2 农业环境定义
        2.1.3 环境变迁概念界定
    2.2 环境胁迫理论
        2.2.1 气候变化胁迫
        2.2.2 灾害环境胁迫
        2.2.3 土地污染胁迫
        2.2.4 生态环境胁迫
    2.3 区域减灾理论
        2.3.1 区域灾害分析
        2.3.2 自然灾害系统
        2.3.3 农业减灾理论
    2.4 农业生态治理模式
        2.4.1 生态脆弱性概念
        2.4.2 生态脆弱区域治理
        2.4.3 生态治理机制
第三章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环境变迁研究
    3.1 自然因素对农业环境变迁的影响
        3.1.1 气候呈现冷暖交替变迁
        3.1.2 森林植被呈递减式变迁
        3.1.3 土地资源呈现扩展变迁
        3.1.4 水环境呈现剧减式变迁
    3.2 人文因素对农业环境变迁的影响
        3.2.1 人地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3.2.2 农业开发不当导致生态问题严重
        3.2.3 技术选择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双向性
    3.3 国家行为对农业环境变迁的影响
        3.3.1 无序移民导致牧区生产环境恶化
        3.3.2 农牧区域经营不善导致生态失衡
        3.3.3 开发战略失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3.4 政策实施对农业环境变迁的制约
    3.4 小结:全面认识历史时期的农业环境变迁
第四章 近代西北地区农业灾荒环境变迁研究
    4.1 近代环境凸显灾荒特征
        4.1.1 灾荒概念界定
        4.1.2 旱灾频发引发灾荒危机
        4.1.3 水灾频发加重旱荒危害
        4.1.4 多灾齐发加剧灾荒冲击
    4.2 灾荒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4.2.1 灾荒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
        4.2.2 灾荒对社会民生环境的迫害
        4.3.3 灾荒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4.3 战乱和社会脆弱加剧灾荒环境迁延
        4.3.1 战乱加剧灾荒环境的危害程度
        4.3.2 社会脆弱加剧灾荒环境的蔓延
    4.4 小结:充分认识灾荒对农业环境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现代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研究
    5.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增强
        5.1.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重
        5.1.2 农业生态环境总体脆弱
        5.1.3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因素分析
    5.2 农业灾害环境危害严重
        5.2.1 农业孕灾环境特征明显
        5.2.2 农业自然灾害类型众多
        5.2.3 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5.2.4 农业地质灾害危害巨大
    5.3 农业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5.3.1 土地资源富裕,耕地资源不足
        5.3.2 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
        5.3.3 植被资源丰富,发展面临困境
    5.4 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症结
        5.4.1 光热资源和水土资源充裕
        5.4.2 农业用水环境的严峻性
        5.4.3 土地资源侵蚀严重性
    5.5 小结:加大农业农业环境治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第六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6.1 气候变化问题综述
        6.1.1 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
        6.1.2 我国气候变化特点和趋势
        6.1.3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趋势
    6.2 气候变化对农业环境的胁迫
        6.2.1 极端气候导致农业生产环境严峻
        6.2.2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6.2.3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水资源紧张
    6.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6.3.1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6.3.2 影响农作物种植制度和面积
        6.3.3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6.4 气候变化下农业技术选择和对策
        6.4.1 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6.4.2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6.5 小结: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减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7.1 农业发展的灾害风险
        7.1.1 灾害风险定义分析
        7.1.2 农业自然灾害可能性
        7.1.3 农业自然灾害危害性
        7.1.4 农业本身的脆弱性
    7.2 农业发展的灾害胁迫环境
        7.2.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7.2.2 农业水资源短缺
        7.2.3 农业灾害环境明显
    7.3 发展减灾农业的技术方向
        7.3.1 抗旱防灾为主
        7.3.2 要因地制宜
        7.3.3 要突出区域模式
    7.4 发展减灾农业的政策建议
        7.4.1 加大科技减灾研究
        7.4.2 加强减灾系统建设
        7.4.3 完善减灾管理体制
        7.4.4 重视农村村减灾工作
    7.5 小结:发展减灾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第八章 区域生态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8.1 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评介
        8.1.1 生态脆弱区内涵与识别
        8.1.2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差别
    8.2 雨养农业区域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8.2.1 发展模式的技术选择
        8.2.2 发展集雨工程减灾模式
        8.2.3 发展生态治理减灾模式
        8.2.4 发展雨养农业减灾模式的政策和意义
    8.3 绿洲区域农业治理技术选择
        8.3.1 绿洲区域农业发展的生态背景
        8.3.2 绿洲农业开发引发的生态问题
        8.3.3 绿洲农业系统发展的水资源困境
        8.3.4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应用
    8.4 小结:积极探索区域农业生态治理技术和农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灾害风险基本定义的探讨[J]. 黄崇福,刘安林,王野.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6)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 尹文辉.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3]绿洲生态农业开发与干旱区生态安全[J]. 刘慧,张红丽.  乡镇经济. 2009(12)
[4]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对策[J]. 蒋和平,辛岭.  中国发展观察. 2009(03)
[5]清代兰州地区的人地矛盾与农业技术选择[J]. 韦宝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12)
[6]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认知研究[J]. 郁耀闯,周旗.  安徽农学通报. 2008(23)
[7]近代西北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社会研究[J]. 杨志娟.  西北人口. 2008(06)
[8]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J]. 乔青,高吉喜,王维,田美荣,吕世海.  环境科学研究. 2008(05)
[9]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特点规律初探——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社会研究之一[J]. 杨志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10]历史时期西北开发之纵向考察[J]. 钟银梅.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王丹.华中农业大学 2009
[2]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D]. 朱宏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 贾春宁.天津大学 2004
[4]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 张维慎.陕西师范大学 2002
[5]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 卜风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果评估[D]. 杜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2]“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D]. 高芸.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制度变迁与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D]. 程莉.石河子大学 2006
[4]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D]. 温艳.西北大学 2005
[5]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 杨曼利.西北大学 2004
[6]论秦汉时期人类不合理开发是导致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性因素[D]. 王涛.郑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87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187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