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以中国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6 21:58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1)将空间这一长期被经济学家忽视的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NEG)。该理论包括三种基本模型,即区域模型、城市模型和国际模型。其中,城市模型以冯·杜能(Von Thunen,1826)的“孤立国”为起点,系统阐述了城市在集聚经济与外部性的作用机制下不断发展与演化的过程。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在城市集聚与区域非均衡发展方面的理论优势,使该理论对当前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研究中国区域差距的文献中,研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如西部、中部与东部)等较多,而对中国城市差距问题的系统研究很少。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城市集聚度不断提高,以城市圈代表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另一方面,城市间的空间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我们认为这种差距将成为继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之后困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论文选择从外部性的视角出发,研究城市集聚对城市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本文选择城市工资作为考察区域差异的指标,一是有别于已有文献基于GDP、人均GDP...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城市集聚的界定及其研究领域
2.2.1 研究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融合
2.2.2 研究不同层级城市构成的城市系统
2.2.3 研究单个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分散
2.3 城市集聚的形成机制研究
2.4 城市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2.4.1 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2.4.2 技术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2.5 总结
注释
第3章 城市集聚与工资差距:基于中国长三角城市圈的扫描
3.1 引言
3.2 城市集聚的内涵与度量
3.2.1 城市集聚的概念
3.2.2 城市集聚与城市化
3.2.3 城市集聚度量指标
3.3 长三角城市集聚与工资水平扫描
3.3.1 长三角城市集聚及发展现状
3.3.2 长三角城市工资水平
3.3.3 长三角城市集聚与工资水平的统计特征
3.4 总结
注释
第4章 外部性与城市集聚形成机制
4.1 引言
4.2 外部性--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
4.2.1 外部性及其分类
4.2.2 外部性与城市集聚的互动
4.3 金融外部性与城市集聚机制
4.3.1 本地市场效应
4.3.2 中心外围模型
4.3.3 小结
4.4 技术外部性与城市集聚机制
4.4.1 技术创新与城市集聚
4.4.2 技术外溢与城市集聚
4.4.3 小结
4.5 社会文化外部性与城市集聚机制
4.5.1 交流外部性与城市集聚
4.5.2 文化外部性与城市集聚
4.6 实证检验:长三角城市集聚与外部性
4.6.1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4.6.2 计量结果及稳健性分析
4.6.3 小结
4.7 总结
注释
第5章 城市集聚、金融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及其拓展
5.2.1 消费者行为
5.2.2 生产者行为
5.2.3 工资方程及其平衡机制
5.3 实证检验—以中国长三角城市圈为样本
5.3.1 市场潜力及其计算
5.3.2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5.3.3 计量分析及结果讨论
5.4 总结
注释
第6章 城市集聚、技术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及其拓展
6.2.1 基本模型设定
6.2.2 模型推导及工资方程的建立
6.2.3 模型参数解释
6.3 实证检验—以中国长三角城市圈为样本
6.3.1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6.3.2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6.3.3 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6.4 总结
注释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 苏长青. 中州学刊. 2011(06)
[2]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 范剑勇,李方文. 南方经济. 2011(06)
[3]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 陆铭,向宽虎,陈钊. 世界经济. 2011(06)
[4]中国经济密度格局已成型[J]. "中国经济密度分布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沈体雁. 调研世界. 2011(01)
[5]经济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来自浙江省的证据[J]. 张海峰,姚先国. 管理世界. 2010(12)
[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 许政,陈钊,陆铭. 世界经济. 2010(07)
[7]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 范剑勇,张雁. 经济研究. 2009(08)
[8]上海市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J]. 王桂新,陈冠春. 上海经济研究. 2009(08)
[9]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J]. 常瑞祥,安树伟.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03)
[10]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J]. 杨翊之.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6)
本文编号:3215218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城市集聚的界定及其研究领域
2.2.1 研究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融合
2.2.2 研究不同层级城市构成的城市系统
2.2.3 研究单个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分散
2.3 城市集聚的形成机制研究
2.4 城市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2.4.1 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2.4.2 技术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
2.5 总结
注释
第3章 城市集聚与工资差距:基于中国长三角城市圈的扫描
3.1 引言
3.2 城市集聚的内涵与度量
3.2.1 城市集聚的概念
3.2.2 城市集聚与城市化
3.2.3 城市集聚度量指标
3.3 长三角城市集聚与工资水平扫描
3.3.1 长三角城市集聚及发展现状
3.3.2 长三角城市工资水平
3.3.3 长三角城市集聚与工资水平的统计特征
3.4 总结
注释
第4章 外部性与城市集聚形成机制
4.1 引言
4.2 外部性--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
4.2.1 外部性及其分类
4.2.2 外部性与城市集聚的互动
4.3 金融外部性与城市集聚机制
4.3.1 本地市场效应
4.3.2 中心外围模型
4.3.3 小结
4.4 技术外部性与城市集聚机制
4.4.1 技术创新与城市集聚
4.4.2 技术外溢与城市集聚
4.4.3 小结
4.5 社会文化外部性与城市集聚机制
4.5.1 交流外部性与城市集聚
4.5.2 文化外部性与城市集聚
4.6 实证检验:长三角城市集聚与外部性
4.6.1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4.6.2 计量结果及稳健性分析
4.6.3 小结
4.7 总结
注释
第5章 城市集聚、金融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及其拓展
5.2.1 消费者行为
5.2.2 生产者行为
5.2.3 工资方程及其平衡机制
5.3 实证检验—以中国长三角城市圈为样本
5.3.1 市场潜力及其计算
5.3.2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5.3.3 计量分析及结果讨论
5.4 总结
注释
第6章 城市集聚、技术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及其拓展
6.2.1 基本模型设定
6.2.2 模型推导及工资方程的建立
6.2.3 模型参数解释
6.3 实证检验—以中国长三角城市圈为样本
6.3.1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6.3.2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6.3.3 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6.4 总结
注释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 苏长青. 中州学刊. 2011(06)
[2]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 范剑勇,李方文. 南方经济. 2011(06)
[3]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 陆铭,向宽虎,陈钊. 世界经济. 2011(06)
[4]中国经济密度格局已成型[J]. "中国经济密度分布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沈体雁. 调研世界. 2011(01)
[5]经济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来自浙江省的证据[J]. 张海峰,姚先国. 管理世界. 2010(12)
[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 许政,陈钊,陆铭. 世界经济. 2010(07)
[7]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 范剑勇,张雁. 经济研究. 2009(08)
[8]上海市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J]. 王桂新,陈冠春. 上海经济研究. 2009(08)
[9]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J]. 常瑞祥,安树伟.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03)
[10]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J]. 杨翊之.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6)
本文编号:3215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21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