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产业链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08:5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发展创新性产业等产业发展思路的相机出现,产业链作为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以企业集团为依托,通过兼并、合作、控股等方式纵向拓展、横向联合,内部衍生、外部兼并,形成上、中、下游为一体;以企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信息链为连接的纽带;以整合不同节点企业间的资源,实现节点企业间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国外在产业转移中将同一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有效整合,核心企业从事上、中游生产,其技术研发由核心企业发挥产业链主要作用,协同其它节点企业模块化研发。但我国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技术协同研发,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产业链相比拟,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掌控)的垄断力在加强,以至于取得高额利润还要政府进行补贴,技术研发比较薄弱,买脑行动屡见不鲜;非国有企业虽然充当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进步的主力军,自主研发,实现产业的技术创新,但产业链较短,而且产业链上节点企业各自为阵,节点企业间信任缺失,技术研发很难实现其协同。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技术主导型产业链技术协同研发的实际,以核心企业为主,节点...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协同效应理论
2.1.1 安索夫协同理论及其演化
2.1.2 H.哈肯的协同理论及演化
第二节 协同能力理论
2.2.1 企业能力理论
2.2.2 协同能力
第三节 技术董事相关研究
2.3.1 董事的定义
2.3.2 董事的分类
2.3.3 技术董事
第四节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相关研究
2.4.1 个体能力的描述
2.4.2 组织协同能力
2.4.3 个人协同能力
2.4.4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
2.4.5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相关维度研究
第六节 产业链与产业链治理的相关研究
2.6.1 产业链理论渊源
2.6.2 产业链概念的文献回顾
2.6.3 产业链概念的分析
2.6.4 产业链的概念
2.6.5 产业链治理相关文献回顾
2.6.6 产业链治理的概念
第五节 供应链信任的相关研究
2.5.1 供应链信任研究
2.5.2 供应链信任的相关维度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链治理模式
第一节 产业链模式架构
3.1.1 产业链类型
3.1.2 产业链模式架构
第二节 产业链治理模式
3.2.1 技术主导的混合型产业链治理要件匹配
3.2.2 董事与董事的匹配
3.2.3 产业链治理架构及治理模式
3.2.4 董事会的职责设计
3.2.5 产业链中经营层的设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与产业链治理理论模型
第一节 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 模型的基本概念函数
第二节 模型建构
4.2.1 协同中单位时间内通过产业链 x 处的知识流量θ( x ,0)
4.2.2 协同过程中任意时间 t 内通过 x=L 处的知识流量θ(L,t)
4.2.3 整个产业链净利益模型
第三节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理论模型建构
4.3.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
4.3.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
第四节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技术董事角色和产业链信任要素理论模型
4.4.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技术董事角色和产业链信任要素间的关系
4.4.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技术董事角色和产业链信任要素间的结构模型
第五节 产业链信任的理论模型
4.5.1 产业链节点企业间的人际信任
4.5.2 信息共享
4.5.3 制度信任
4.5.4 产业链信任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4.5.5 产业链信任构成要素的结构模型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研究设计
5.1.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影响因素变量设置与测量
5.1.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测度
5.1.3 技术董事三种角色的测度项目
5.1.4 产业链信任的各要素测度项目
第二节 问卷设计及抽样过程
第三节 模型的检验及程序
5.3.1 模型的检验方法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5.4.1 变量的设定
5.4.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与产业链信任治理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分析
第一节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模型的测量
6.2.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
6.2.2 技术董事的角色
6.2.3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
6.2.4 产业链信任要素
6.2.5 产业链信任
6.2.6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与产业链信任的 Perason 相关系数
第三节 结构模型的适配度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讨论与对策分析
第一节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7.1.1 假设检验结果
7.1.2 结果讨论
第二节 对策和建议
7.2.1 建立技术董事的运作机制
7.2.2 产业链人际信任机制
7.2.3 信息共享机制
7.2.4 产业链制度信任机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后续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基于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产业链治理问卷调研表
附录二:各测度项目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矩阵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链治理: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J]. 汪延明,林英泽. 中国流通经济. 2012(04)
[2]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及换股比率探析[J]. 黄学庭.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6)
[3]信任和权力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 曾文杰,马士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1(02)
[4]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择决策研究——基于多级可拓综合评价[J]. 王晓红,张宝生,陈浩. 科研管理. 2011(03)
[5]论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J]. 李艺,周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3)
[6]产业链概念及其形成动力因素浅析[J]. 游振华,李艳军. 华东经济管理. 2011(01)
[7]领导权结构、董事长技术背景与技术创新动力——基于中小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刘渐和,王德应.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8]区域产业链治理内涵及治理措施——以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链为例[J]. 费钟琳,朱玲,赵顺龙. 经济地理. 2010(10)
[9]基于关联偏差的产业链治理研究[J]. 汪延明,杜龙政. 中国软科学. 2010(07)
[10]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概念辨析[J]. 胡亦盛,楼儒铠,章豪锋.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6)
博士论文
[1]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D]. 张雷.复旦大学 2007
[2]动态供应链协作信任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殷茗.西北工业大学 2006
[3]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 郑刚.浙江大学 2004
[4]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D]. 顾保国.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董事的义务[D]. 刘家贵.华东政法大学 2008
[2]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D]. 段盛夏.沈阳工业大学 2007
[3]复杂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的协作关系分析[D]. 李锦红.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4215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协同效应理论
2.1.1 安索夫协同理论及其演化
2.1.2 H.哈肯的协同理论及演化
第二节 协同能力理论
2.2.1 企业能力理论
2.2.2 协同能力
第三节 技术董事相关研究
2.3.1 董事的定义
2.3.2 董事的分类
2.3.3 技术董事
第四节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相关研究
2.4.1 个体能力的描述
2.4.2 组织协同能力
2.4.3 个人协同能力
2.4.4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
2.4.5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相关维度研究
第六节 产业链与产业链治理的相关研究
2.6.1 产业链理论渊源
2.6.2 产业链概念的文献回顾
2.6.3 产业链概念的分析
2.6.4 产业链的概念
2.6.5 产业链治理相关文献回顾
2.6.6 产业链治理的概念
第五节 供应链信任的相关研究
2.5.1 供应链信任研究
2.5.2 供应链信任的相关维度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链治理模式
第一节 产业链模式架构
3.1.1 产业链类型
3.1.2 产业链模式架构
第二节 产业链治理模式
3.2.1 技术主导的混合型产业链治理要件匹配
3.2.2 董事与董事的匹配
3.2.3 产业链治理架构及治理模式
3.2.4 董事会的职责设计
3.2.5 产业链中经营层的设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与产业链治理理论模型
第一节 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 模型的基本概念函数
第二节 模型建构
4.2.1 协同中单位时间内通过产业链 x 处的知识流量θ( x ,0)
4.2.2 协同过程中任意时间 t 内通过 x=L 处的知识流量θ(L,t)
4.2.3 整个产业链净利益模型
第三节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理论模型建构
4.3.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
4.3.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
第四节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技术董事角色和产业链信任要素理论模型
4.4.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技术董事角色和产业链信任要素间的关系
4.4.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技术董事角色和产业链信任要素间的结构模型
第五节 产业链信任的理论模型
4.5.1 产业链节点企业间的人际信任
4.5.2 信息共享
4.5.3 制度信任
4.5.4 产业链信任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4.5.5 产业链信任构成要素的结构模型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研究设计
5.1.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影响因素变量设置与测量
5.1.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测度
5.1.3 技术董事三种角色的测度项目
5.1.4 产业链信任的各要素测度项目
第二节 问卷设计及抽样过程
第三节 模型的检验及程序
5.3.1 模型的检验方法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5.4.1 变量的设定
5.4.2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与产业链信任治理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分析
第一节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模型的测量
6.2.1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
6.2.2 技术董事的角色
6.2.3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
6.2.4 产业链信任要素
6.2.5 产业链信任
6.2.6 技术董事协同能力与产业链信任的 Perason 相关系数
第三节 结构模型的适配度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讨论与对策分析
第一节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7.1.1 假设检验结果
7.1.2 结果讨论
第二节 对策和建议
7.2.1 建立技术董事的运作机制
7.2.2 产业链人际信任机制
7.2.3 信息共享机制
7.2.4 产业链制度信任机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后续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基于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产业链治理问卷调研表
附录二:各测度项目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矩阵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链治理: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J]. 汪延明,林英泽. 中国流通经济. 2012(04)
[2]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及换股比率探析[J]. 黄学庭.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6)
[3]信任和权力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 曾文杰,马士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1(02)
[4]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择决策研究——基于多级可拓综合评价[J]. 王晓红,张宝生,陈浩. 科研管理. 2011(03)
[5]论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J]. 李艺,周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3)
[6]产业链概念及其形成动力因素浅析[J]. 游振华,李艳军. 华东经济管理. 2011(01)
[7]领导权结构、董事长技术背景与技术创新动力——基于中小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刘渐和,王德应.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8]区域产业链治理内涵及治理措施——以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链为例[J]. 费钟琳,朱玲,赵顺龙. 经济地理. 2010(10)
[9]基于关联偏差的产业链治理研究[J]. 汪延明,杜龙政. 中国软科学. 2010(07)
[10]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概念辨析[J]. 胡亦盛,楼儒铠,章豪锋.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6)
博士论文
[1]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D]. 张雷.复旦大学 2007
[2]动态供应链协作信任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殷茗.西北工业大学 2006
[3]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 郑刚.浙江大学 2004
[4]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D]. 顾保国.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董事的义务[D]. 刘家贵.华东政法大学 2008
[2]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D]. 段盛夏.沈阳工业大学 2007
[3]复杂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的协作关系分析[D]. 李锦红.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4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22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