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土地农转非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7 13:00

  本文关键词:中国土地农转非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边界外拓形成了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农村土地经过农转非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在此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对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追求影响着其行为。本文从土地政策、政府监管、政府角色定位、利益主体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等博弈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政府是所有问题的纲,是博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扮演的多重角色直接影响着政府政策和施政过程,从而影响着其他利益主体的收益,通过拆分政府角色来深入分析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角色定位,指出其定位对博弈影响。本文一方面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的三方动态模型来分析土地的“买”,模型显示出了中央政府监管土地交易力度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全信息下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土地的“卖”,模型分析“高薪养廉”、行贿受贿双方差异处罚、土地交易透明化等政策对博弈的影响,并测度了相关政策对博弈的影响程度。两个博弈模型的结果显示,各级政府监管力度的提高、对开发商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的提高、“高薪养廉”政策的实施、政府执政体系完善等均可有效地遏制政府滥用职权行为和开发商的寻租行为,促进农转非的高效进行并维护农民权益,但某一政策的单独实施可能无效的。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体系、征收土地的补偿制度、政府的监管力度,结合博弈模型的分析结果,建议政府应重视政策的综合实施,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以此来遏制腐败行为,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收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才能促进土地农转非的有序进行,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关键词】:土地农转非 政府角色 利益分配 农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32;F301.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15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7-8
  • 1.研究背景7-8
  • 2.研究意义8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8-13
  •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8-9
  •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9-12
  • 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12-13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13-14
  • 1.研究思路13-14
  • 2.研究方法14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14-15
  • 1.论文的创新14
  • 2.论文的不足14-15
  • 一、中国土地农转非现状及政策评价15-18
  • (一)中国土地农转非现状15-17
  • 1.中国土地农转非的影响因素15-16
  • 2.中国土地农转非现阶段特点16-17
  • 3.现阶段土地农转非的补偿政策17
  • (二)中国现阶段土地农转非政策评价17-18
  • 1.土地农转非的积极方面17
  • 2.土地农转非存在的问题17-18
  • 二、中国土地农转非过程中博弈的影响因素分析18-23
  • (一)农转非过程中政府的三重角色18-21
  • 1.土地农转非宏观政策制定者——博弈规则的制定者19-20
  • 2.农转非土地利益分配的参与者——博弈过程的参与者20
  • 3.土地农转非过程的监管者——博弈有序进行的保证者20-21
  • (二)相关行为主体拥有信息的完整度21-22
  • (三)相关行为主体对博弈规则遵守程度22-23
  • 三、基于不同信息完全度的博弈模型分析23-37
  • (一)博弈模型的初始条件23-24
  •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24-35
  • 1.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方博弈分析24-27
  • 2.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三方博弈分析27-35
  • (三)博弈模型的结论与对策35-37
  • 四、中国土地农转非过程中收益分配及监管分析37-43
  • (一)现阶段农转非土地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37-39
  • 1. 有关收益分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37-38
  • 2. 收益分配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的“缺位”与“错位”38
  • 3. 现有农地征用和补偿政策下农民处于不利地位38-39
  • (二)农转非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的根源39-41
  • 1. 土地征用制度不公平——对政府、开发商有利,而对农民不利39-40
  • 2. 地方政府角色不正——片面追求“土地财政”40-41
  • (三)政府对土地农转非的监管分析41-43
  • 1. 征地事前规划不完善——盲目征地41
  • 2. 征地过程监管不及时——征地冲突频发41-42
  • 3. 征地事后监管不到位——土地浪费严重、用途不明42-43
  • 五、有效监管农转非土地和合理分配收益的建议43-46
  • (一)健全土地制度,明确产权以遏制地方政府肆意征地43-44
  • (二)推行“高薪养廉”政策时应注重完善政府的执政体系44
  • (三)政府改善其角色定位,确保公平公允,,兼顾公平与效率44
  • (四)全方位完善农转非土地的交易和监管制度44-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发;;试论土地货币估价的理论与方法[J];价格月刊;1986年07期

2 江太新;略论清代前期土地买卖中宗法关系的松弛及其社会意义[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03期

3 赵云旗;中国土地买卖起源问题再探讨[J];学术月刊;1999年01期

4 江太新;论清代前期土地买卖的周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04期

5 郭文华;;英国土地管理体制、土地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11期

6 李兴国;;关键在于制度——瑞典丹麦等国家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01期

7 张杰;庞骏;;基于产权制度下的旧城土地调控与失效反思[J];规划师;2008年03期

8 张魁兴;;调控土地:改革土地产权是关键[J];华夏星火;2008年07期

9 施从美;;从土地文件变迁看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轨迹——以建国以来中央颁发的土地文件为观察点[J];人文杂志;2010年03期

10 冯海发;;试论土地货币估价的理论与方法[J];学习与探索;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牧;陈瓦黎;;试论土地科学[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史建云;;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尹中立;李少明;;日本“土地神话”破灭对中国的启示[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道林;;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评阅意见[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王玉海;;清代喀喇沁地区的土地租典问题[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6 汪三贵;;农村土地有偿使用与土地的国有化(摘要)[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7 刘克祥;;永佃制下土地买卖的演变及其影响——以皖南徽州地区为例[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8 杨定乾;;国土局副局长非法买卖土地获利60万元是贪污还是非法转让倒卖土地?[A];贵州法学(2014年第7期)[C];2014年

9 戚名琛;;土地价格构成问题探讨[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文丽;征集到一批晚清土地买卖文契[N];中国档案报;2011年

2 张魁兴;调控土地:改革产权是关键[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朱哲文;土地归谁:值得思考的选题[N];江苏经济报;2009年

4 彭舒佳;急于转让 土地掮客再冒头[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5 李红梅;莱茵河流域:重整土地 防御洪水[N];中国水利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夏芳;一块土地2年间买进又卖出 禾嘉股份被疑调节财报涉嫌逃税[N];证券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周俊;关于制止农村土地买卖的建议[N];经理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刘力图 陈小瑛;土地审计首掀“桌底下的账”[N];华夏时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米祖明;费解的“土地结”[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10 吴明;阿根廷 支持小农户坚守土地[N];市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纪丽娟;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蓓;古代两河流域界石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宇;契约所见清代山西土地价格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盘应福;清代中后期热河地区蒙地的买卖与典当[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李皓s

本文编号:330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30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