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利率波动传导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23:13
  利率是备受关注的核心经济变量之一。其重要之处在于,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既包含对微观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是联系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重要纽带。利率的水平不仅受到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共同作用,更反作用于两个市场,因此,利率在经济体系中同时具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和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信号作用,对一国经济体系的运行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利率在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长期以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随着1996年利率市场化的正式提出,我国步入由货币数量调控手段向价格工具调控手段过渡时期,利率政策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利率市场化不仅要面对自身机制改革的问题,更要考虑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复苏前后我国面临的巨大通胀压力均透视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和进度均需要加强,以应对愈发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目前的利率制度对利率政策调控经济运行和货币供给能力的发挥上存在阻碍。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中货币数量调控与价格工具并存的状态也给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利率波动传导效应研究


凯恩斯对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探讨

曲线,曲线,产品市场,利率


图 2.4 IS LM曲线与 LM 曲线的交点 E 即为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交点意味着,由产品市场均衡所决定的利率水平与货币市然 E 以外的两条曲线上的点均是满足产品市场或货币市场市场同时均达到均衡,且两条曲线所分成的四个区间内的场非均衡状态下的利率和收入组合。 IS LM模型认为,域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两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线上,并由两方市场共同作用最终处于交点 E 上。提出使得对利率决定的研究最终着眼于宏观经济体系运行均衡的基础上扩展到整体均衡,认为两者均是决定利率均均衡共同实现的背景下,分析了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影响收响利率对收入和产出影响效应的货币因素和产品市场因素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不可否认的是, IS LM模型假设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不变,忽略了价格这一重要影响生时,对利率水平和产出的影响。希克斯本人也曾提到,在 曲线代表存量,二者无法达到某一点上的均衡(Hicks,19

利率,汇率


降低(或升高),就会通过投资渠道,引起产出的增加(或减少)。 2.5):图 2.5 利率向产出的传导投资并非是利率向产出传导唯一渠道。就拿总需求来说,除投分。利率当然也会影响到消费,只是这一影响不像对于投资来策的重要依据,当其能够影响储蓄时也就间接地对消费产生影道影响产出。理论上的传导关系是:利率下降(上升),倾向于使面的消费则随之倾向于增加(减少),最后使总需求增加(减少)及会影响到出口,如果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利率变动会通过引起国,当汇率发生改变时自然引起出口的相应变化,这又会引起总理论上的特征是:利率降低(上升),资本流出(流入),汇率贬值出增加(减少)。考虑到储蓄消费渠道和汇率渠道,上图可以扩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经济复苏不能靠政策刺激[J]. 吴敬琏.  IT时代周刊. 2011(05)
[2]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基于潜在产出、自然利率与均衡汇率的研究[J]. 邓创,石柱鲜.  当代财经. 2011(01)
[3]“泰勒规则”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经验证据[J]. 张小宇,刘金全.  财经研究. 2010(11)
[4]基于理性预期的中国股市价格泡沫研究[J]. 孟庆斌,周爱民,张雁茹.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5]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依从关系研究[J]. 白雪梅,吴德燚.  统计研究. 2010(06)
[6]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 易宪容,王国刚.  金融研究. 2010(05)
[7]我国货币变量与实际产出变量稳健性及灵敏性分析[J]. 刘金全,隋建利.  商业研究. 2010(05)
[8]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J]. 李斌.  金融研究. 2010(04)
[9]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J]. 姜再勇,钟正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04)
[10]我国利率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 杨杰.  金融经济. 2010(02)

博士论文
[1]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 樊胜.西南财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0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330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2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