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市民化转向
发布时间:2021-08-25 03:52
我国自建国以来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为了配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保证工业和城市的资源和资金充足,实行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以及向非农就业领域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显现出来,并开始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的流动就业现象,并且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就业一直持续至今,今后还会有大批的农民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就业,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支撑,农民工已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严重的就业歧视,这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极大关注,农民工问题涉及到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已成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这些表象背后有其长期积淀下来的源于经...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2 可能的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农民工就业相关概念辨析
1.4.1 农民和农民工
1.4.2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1.4.3 流动和转移
1.4.4 农民工就业和市民化就业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转移就业理论述评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提出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
2.2 发展经济学家的转移就业理论述评
2.2.1 刘易斯模型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2.2.3 乔根森模型
2.2.4 托达罗模型
2.2.5 “推——拉”理论
2.2.6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3 国外有关就业理论
2.3.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3.2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2.3.3 钱纳里理论
2.4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述评
2.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2.4.2 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实践
3.1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形成的历史进程
3.1.1 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3.1.2 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民工就业
3.2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形成的背景原因分析
3.2.1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作用
3.2.2 经济利益的驱动
3.2.3 制度改革和政策松动
3.3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及特征
3.3.1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3.3.2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特征
3.4 我国农民工就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3.4.1 农民工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3.4.2 农民工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支持
3.4.3 农民工就业需要我们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实现创新
第4章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转换的市民化取向
4.1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转换的市民化取向
4.2 当前农民工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就业机会歧视
4.2.2 就业待遇歧视
4.2.3 就业保障歧视
4.3 影响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转换的制约因素
4.3.1 克服制度性障碍
4.3.2 创新政府工作,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4.3.3 提升农民工素质是加速走向市民化就业的关键
4.3.4 社会条件的创设是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必要条件
第5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就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5.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其特征
5.1.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5.1.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5.2 市民化就业模式有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新问题
5.2.1 缓解职业技能培训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
5.2.2 遏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边缘化的倾向
5.2.3 逐步解决“民工荒”折射出的“权益荒”与“技能荒”问题
5.2.4 一定程度上消解不公平竞争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强化问题
5.2.5 加速身份认同
第6章 促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制度设计
6.1 促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制度设计
6.1.1 破解二元结构使农民工获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6.1.2 建立健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6.1.3 重构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
6.1.4 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中促使农民工市民化发展
6.2 以发展城市就业为基点解决民生问题
6.2.1 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扩大就业领域
6.2.2 以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
6.2.3 在促进城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
6.2.4 以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推动就业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J]. 白晓梅,王俊拴. 兰州学刊. 2012(03)
[2]农民工转移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 马云献. 农业经济. 2011(10)
[3]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研究——基于江苏制造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 姚俊. 经济体制改革. 2011(05)
[4]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J]. 罗仁福,张林秀,Scott Rozelle. 农业经济问题. 2011(09)
[5]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特点及问题——基于云南的调查[J]. 颜桂英,陈丽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6]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侯云春,韩俊,蒋省三,何宇鹏,金三林. 改革. 2011(05)
[7]现代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及出路探讨[J]. 张春龙. 中州学刊. 2011(02)
[8]“十二五”期间农民工进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张兴华. 经济研究参考. 2011(13)
[9]中国农民工就业状态的调研[J]. 纪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2)
[10]基于异质性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J]. 郑耀洲. 经济管理. 2011(02)
博士论文
[1]我国农民工就业及其制约因素研究[D]. 高月.吉林大学 2011
[2]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 陈宪.中南大学 2010
[3]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D]. 侯晋封.中共中央党校 2009
[4]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徐文.吉林大学 2009
[5]中国转型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 李萌.华中科技大学 2005
[6]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D]. 李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D]. 许晓文.重庆工商大学 2009
[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D]. 黄书锭.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我国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崔秉鑫.河北大学 2008
[4]农民工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 宋菊芳.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61338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2 可能的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农民工就业相关概念辨析
1.4.1 农民和农民工
1.4.2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1.4.3 流动和转移
1.4.4 农民工就业和市民化就业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转移就业理论述评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提出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
2.2 发展经济学家的转移就业理论述评
2.2.1 刘易斯模型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2.2.3 乔根森模型
2.2.4 托达罗模型
2.2.5 “推——拉”理论
2.2.6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3 国外有关就业理论
2.3.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3.2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2.3.3 钱纳里理论
2.4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述评
2.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2.4.2 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实践
3.1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形成的历史进程
3.1.1 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3.1.2 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民工就业
3.2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形成的背景原因分析
3.2.1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作用
3.2.2 经济利益的驱动
3.2.3 制度改革和政策松动
3.3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及特征
3.3.1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3.3.2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特征
3.4 我国农民工就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3.4.1 农民工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3.4.2 农民工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支持
3.4.3 农民工就业需要我们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实现创新
第4章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转换的市民化取向
4.1 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转换的市民化取向
4.2 当前农民工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就业机会歧视
4.2.2 就业待遇歧视
4.2.3 就业保障歧视
4.3 影响我国农民工就业模式转换的制约因素
4.3.1 克服制度性障碍
4.3.2 创新政府工作,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4.3.3 提升农民工素质是加速走向市民化就业的关键
4.3.4 社会条件的创设是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必要条件
第5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就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5.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其特征
5.1.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5.1.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5.2 市民化就业模式有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新问题
5.2.1 缓解职业技能培训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
5.2.2 遏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边缘化的倾向
5.2.3 逐步解决“民工荒”折射出的“权益荒”与“技能荒”问题
5.2.4 一定程度上消解不公平竞争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强化问题
5.2.5 加速身份认同
第6章 促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制度设计
6.1 促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制度设计
6.1.1 破解二元结构使农民工获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6.1.2 建立健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6.1.3 重构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
6.1.4 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中促使农民工市民化发展
6.2 以发展城市就业为基点解决民生问题
6.2.1 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扩大就业领域
6.2.2 以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
6.2.3 在促进城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
6.2.4 以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推动就业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J]. 白晓梅,王俊拴. 兰州学刊. 2012(03)
[2]农民工转移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 马云献. 农业经济. 2011(10)
[3]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研究——基于江苏制造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 姚俊. 经济体制改革. 2011(05)
[4]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J]. 罗仁福,张林秀,Scott Rozelle. 农业经济问题. 2011(09)
[5]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特点及问题——基于云南的调查[J]. 颜桂英,陈丽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6]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侯云春,韩俊,蒋省三,何宇鹏,金三林. 改革. 2011(05)
[7]现代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及出路探讨[J]. 张春龙. 中州学刊. 2011(02)
[8]“十二五”期间农民工进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张兴华. 经济研究参考. 2011(13)
[9]中国农民工就业状态的调研[J]. 纪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2)
[10]基于异质性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J]. 郑耀洲. 经济管理. 2011(02)
博士论文
[1]我国农民工就业及其制约因素研究[D]. 高月.吉林大学 2011
[2]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 陈宪.中南大学 2010
[3]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D]. 侯晋封.中共中央党校 2009
[4]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徐文.吉林大学 2009
[5]中国转型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 李萌.华中科技大学 2005
[6]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D]. 李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D]. 许晓文.重庆工商大学 2009
[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D]. 黄书锭.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我国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崔秉鑫.河北大学 2008
[4]农民工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 宋菊芳.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61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36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