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6 17:10
近年来迫于家庭照料和社会工作的双重压力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下滑。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转型,新生劳动力增长极为缓慢。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女性劳动力市场似乎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途径。考虑到女性工作者的特殊性,仅从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等方面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很难成效。随着多元化工作方式、灵活雇佣关系的产生和普及,优化就业形式似乎成为解决劳动力市场空缺的有效途径。最近的《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微信2018年带动2235万个就业机会,连续五年带动就业增长22%。在这过程中,灵活就业成为新特点;不受地点、时间约束的内容创作;不受雇佣关系约束的灵活兼职;技术手段帮助进行数字劳动等等。可见,互联网的使用能打破时空的束缚、降低入职门槛,而这似乎为女性兼顾家庭照料与社会工作提供一个可能。但就具体而言,一方面整体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女性整体就业和就业形式产生何种的影响似乎还存在着疑问。另一方面,基于闲暇时间的经济理论,闲暇时间不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有“替代效应”还存在着“互补效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关注整体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也特别关注在整体行为下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和就业形式的...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的论文框架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闲暇时间经济理论
2.1.2 工作搜寻理论
2.1.3 互联网相关理论
2.2 互联网对劳动参与率的宏微观影响
2.3 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
2.4 文献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模型构建
3.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促进效应机理
3.1.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的促进效应
3.1.2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形式的促进效应
3.2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就业的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
3.2.1 互联网的闲暇学习对女性就业的互补效应
3.2.2 互联网的闲暇社交对女性就业的互补效应
3.2.3 互联网的闲暇娱乐对女性就业的替代效应
3.3 理论小结与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取
4.2 实证研究结果
4.2.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的影响
4.2.2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形式的影响及差异
4.2.3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的影响及差异
4.2.4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就业形式的影响及差异
4.3 实证讨论分析
4.3.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有关讨论
4.3.2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就业的有关讨论
第五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628339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的论文框架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闲暇时间经济理论
2.1.2 工作搜寻理论
2.1.3 互联网相关理论
2.2 互联网对劳动参与率的宏微观影响
2.3 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
2.4 文献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模型构建
3.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促进效应机理
3.1.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的促进效应
3.1.2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形式的促进效应
3.2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就业的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
3.2.1 互联网的闲暇学习对女性就业的互补效应
3.2.2 互联网的闲暇社交对女性就业的互补效应
3.2.3 互联网的闲暇娱乐对女性就业的替代效应
3.3 理论小结与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取
4.2 实证研究结果
4.2.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的影响
4.2.2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形式的影响及差异
4.2.3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的影响及差异
4.2.4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就业形式的影响及差异
4.3 实证讨论分析
4.3.1 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有关讨论
4.3.2 互联网的闲暇使用对女性就业的有关讨论
第五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628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628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