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贷款效率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03:56
从经济学产生以来,资源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而作为资本重要来源的贷款,其也是一种资源,但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源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金融资源,其从产生到使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即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被银行使用后产出贷款,然后贷款被配置到各产业各地区,并相应促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因此,它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效率,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贷款投放量的多少,还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增加了信贷的投放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作为以信用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贷款供求缺口较大等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贷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乘数效应没有发挥效果。特别是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信贷等资金的投放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也不例外,这必然会对贷款的数量和功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国贷款效率问题,探寻贷款在各个环节的效率情况及提升途径,对金融资源和中国经济共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在对相关理论及中国贷款现状进行述评和考察的基...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银行效率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线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3.2 技术线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本文对贷款效率的界定
2.1 效率的相关理论
2.1.1 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1.3 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
2.1.4 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1.5 现代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2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效率理论
2.2.1 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及金融效率观
2.2.2 金融结构论与金融效率观
2.2.3 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效率观
2.2.4 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效率观
2.2.5 金融功能论与金融效率观
2.2.6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金融效率理论
2.3 本文对贷款效率的界定
2.3.1 贷款效率的含义
2.3.2 贷款效率的层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贷款现状分析
3.1 贷款总体规模分析
3.1.1 贷款存量规模持续攀升
3.1.2 新增贷款呈波动上升趋势
3.2 贷款结构分析
3.2.1 贷款期限结构分析
3.2.2 贷款的地区分布结构分析
3.2.3 贷款的行业分布结构分析
3.2.4 贷款的银行份额结构分析
3.3 贷款质量分析
3.3.1 贷款质量总体状况
3.3.2 各类银行贷款质量分析
3.3.3 行业贷款质量分析
3.3.4 地区贷款质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贷款的产出效率分析
4.1 贷款增长的源泉
4.2 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测度
4.2.1 测度方法:包络数据模型(DEA)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3 中国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时序演变特征
4.2.4 中国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银行主体比较
4.3 中国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TOBIT模型分析
4.3.1 模型与方法
4.3.2 理论假设与指标选择
4.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4 实证分析
4.4 中国贷款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分解
4.4.1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简介与分解
4.4.2 中国贷款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特征
4.4.3 中国各银行贷款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分解
4.5 中国贷款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4.5.1 σ收敛检验
4.5.2 β收敛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贷款的功能效率分析
5.1 贷款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5.2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5.2.1 SVAR理论模型
5.2.2 研究方法
5.3 中国贷款功能效率的总体评价
5.3.1 变量设定、数据来源及描述
5.3.2 单位根检验(Unit Toot Test)
5.3.3 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
5.3.5 脉冲响应函数
5.3.6 基本结论及思考
5.4 基于贷款期限的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5.4.1 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
5.4.2 ADF检验
5.4.3 JJ检验
5.4.4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5.5 基于产业贷款流向的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5.5.1 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
5.5.2 ADF检验
5.5.3 JJ检验
5.5.4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贷款的配置效率分析
6.1 贷款配置的作用及基本概念
6.1.1 贷款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6.1.2 贷款配置效率的含义及分类
6.2 贷款配置效率的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及分析方法
6.2.1 贷款配置效率的度量方法
6.2.2 模型的设定
6.2.3 分析方法——GTSLS法
6.3 中国贷款产业配置效率的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中国贷款产业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
6.3.3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产业特征
6.4 中国贷款地区配置效率分析
6.4.1 地区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及动态变化
6.4.2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别
6.4.3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省际差别
6.5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
6.6 影响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6.6.1 理论假设
6.6.2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6.3 实证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提升贷款效率的政策建议
7.2.1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快银行技术创新的步伐
7.2.2 因行制宜,保持银行适度规模
7.2.3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完善农业信贷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
7.2.4 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
7.2.5 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创造健康、自由、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
7.2.6 充分发挥政府及央行的作用,合理进行信贷调控
7.2.7 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与服务功能,保障银行贷款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01693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银行效率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线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3.2 技术线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本文对贷款效率的界定
2.1 效率的相关理论
2.1.1 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1.3 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
2.1.4 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1.5 现代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2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效率理论
2.2.1 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及金融效率观
2.2.2 金融结构论与金融效率观
2.2.3 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效率观
2.2.4 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效率观
2.2.5 金融功能论与金融效率观
2.2.6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金融效率理论
2.3 本文对贷款效率的界定
2.3.1 贷款效率的含义
2.3.2 贷款效率的层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贷款现状分析
3.1 贷款总体规模分析
3.1.1 贷款存量规模持续攀升
3.1.2 新增贷款呈波动上升趋势
3.2 贷款结构分析
3.2.1 贷款期限结构分析
3.2.2 贷款的地区分布结构分析
3.2.3 贷款的行业分布结构分析
3.2.4 贷款的银行份额结构分析
3.3 贷款质量分析
3.3.1 贷款质量总体状况
3.3.2 各类银行贷款质量分析
3.3.3 行业贷款质量分析
3.3.4 地区贷款质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贷款的产出效率分析
4.1 贷款增长的源泉
4.2 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测度
4.2.1 测度方法:包络数据模型(DEA)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3 中国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时序演变特征
4.2.4 中国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银行主体比较
4.3 中国贷款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TOBIT模型分析
4.3.1 模型与方法
4.3.2 理论假设与指标选择
4.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4 实证分析
4.4 中国贷款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分解
4.4.1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简介与分解
4.4.2 中国贷款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特征
4.4.3 中国各银行贷款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分解
4.5 中国贷款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4.5.1 σ收敛检验
4.5.2 β收敛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贷款的功能效率分析
5.1 贷款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5.2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5.2.1 SVAR理论模型
5.2.2 研究方法
5.3 中国贷款功能效率的总体评价
5.3.1 变量设定、数据来源及描述
5.3.2 单位根检验(Unit Toot Test)
5.3.3 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
5.3.5 脉冲响应函数
5.3.6 基本结论及思考
5.4 基于贷款期限的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5.4.1 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
5.4.2 ADF检验
5.4.3 JJ检验
5.4.4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5.5 基于产业贷款流向的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5.5.1 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
5.5.2 ADF检验
5.5.3 JJ检验
5.5.4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贷款的配置效率分析
6.1 贷款配置的作用及基本概念
6.1.1 贷款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6.1.2 贷款配置效率的含义及分类
6.2 贷款配置效率的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及分析方法
6.2.1 贷款配置效率的度量方法
6.2.2 模型的设定
6.2.3 分析方法——GTSLS法
6.3 中国贷款产业配置效率的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中国贷款产业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
6.3.3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产业特征
6.4 中国贷款地区配置效率分析
6.4.1 地区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及动态变化
6.4.2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别
6.4.3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省际差别
6.5 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
6.6 影响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6.6.1 理论假设
6.6.2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6.3 实证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提升贷款效率的政策建议
7.2.1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快银行技术创新的步伐
7.2.2 因行制宜,保持银行适度规模
7.2.3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完善农业信贷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
7.2.4 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
7.2.5 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创造健康、自由、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
7.2.6 充分发挥政府及央行的作用,合理进行信贷调控
7.2.7 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与服务功能,保障银行贷款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01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80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