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开发PPP融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8 19:10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需要加快园区开发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支持重点产业和企业在开发区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临前期建设投入巨大、财政收入总量小、增长慢,工业用地占比大、出让收入少等问题,新增融资困难。为此,论文探索如何规范运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模式加快园区开发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对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运用PPP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进行了梳理;选取了固安工业园等园区开发PPP案例进行情况介绍和分析,总结了案例启示。经过分析和梳理,论文认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融资困境与规模导向的园区开发方式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方式倾向于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导致投融资现金流不平衡;受国家金融调控影响,新增融资渠道萎缩;“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财政体制下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面临收支矛盾和融资困境,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顺势而为,运用国家政策倡导的PPP模式推进开发区建设。论文提出,要做到PPP模式的规范运用需要昆明...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开发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3 园区开发
2.1.4 融资
2.1.5 PPP
2.2 相关理论
2.2.1 融资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城市化理论
2.2.4 土地财政理论
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情概况
3.2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现状
3.2.1 财政拨款投入
3.2.2 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
3.2.3 向金融机构贷款
3.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3.3.1 融资方式单一
3.3.2 投融资期限不匹配
3.3.3 新增融资困难
3.4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园区开发方式市场化程度不足
3.4.2 国家宏观金融整顿
3.4.3 财政收入和可用资金不足
3.4.4 土地出让收入有限
4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PPP运用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
4.1 运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4.1.1 只有运用PPP园区开发才能获得资金支持
4.1.2 只有运用PPP才能有效隔离项目债务风险
4.1.3 只有运用PPP才能纠正规模导向的公共投资倾向
4.2 运用PPP的优势分析
4.2.1 运用PPP的政策优势
4.2.2 运用PPP的机制优势
4.2.3 运用PPP的自身优势
4.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用PPP面临的挑战分析
4.3.1 高标准的PPP项目监管与加大投资力度矛盾的挑战
4.3.2 不断变化的PPP政策与长周期项目执行矛盾的挑战
4.3.3 不确定的财政收支与固定的PPP项目支出责任矛盾的挑战
5 国内运用PPP模式进行园区开发案例借鉴
5.1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5.1.1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1.2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原因分析
5.2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5.2.1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2.2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原因分析
5.3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失败教训
5.3.1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3.2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失败原因分析
5.4 案例启示
5.4.1 PPP双方的互信和决心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5.4.2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成功运用PPP的基础
5.4.3 做好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
5.4.4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奏
5.4.5 创造性利用本地优势和关键资源开展PPP合作
6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用PPP模式的对策
6.1 运用PPP模式调整和改革园区开发管理机制
6.1.1 改变规模扩张导向的园区开发机制
6.1.2 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分类,确定合适的项目融资和运作方式
6.1.3 落实社会资本的主体责任,实现PPP项目风险有效隔离
6.2 加强开发建设现金流管理
6.2.1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做好项目建设和资金衔接管理
6.2.2 强化现金流管理,确保园区开发有序开展
6.2.3 获得长期资金支持,解决投融资期限不匹配问题
6.3 围绕优势产业规划,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园中园”开发运营
6.3.1 集聚产业优势,运用PPP模式合作打造产业集群
6.3.2 引入知名创新创业孵化机构
6.3.3 提高开放和共享水平,合作共建专业特色园区
6.4 运用PPP机制整合存量土地和资产,提升项目收益
6.4.1 做好土地资源规划整合
6.4.2 运用PPP模式做好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6.4.3 探索运用PPP模式实现存量债务化解和存量资产整合提效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79854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开发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3 园区开发
2.1.4 融资
2.1.5 PPP
2.2 相关理论
2.2.1 融资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城市化理论
2.2.4 土地财政理论
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情概况
3.2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现状
3.2.1 财政拨款投入
3.2.2 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
3.2.3 向金融机构贷款
3.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3.3.1 融资方式单一
3.3.2 投融资期限不匹配
3.3.3 新增融资困难
3.4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园区开发方式市场化程度不足
3.4.2 国家宏观金融整顿
3.4.3 财政收入和可用资金不足
3.4.4 土地出让收入有限
4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PPP运用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
4.1 运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4.1.1 只有运用PPP园区开发才能获得资金支持
4.1.2 只有运用PPP才能有效隔离项目债务风险
4.1.3 只有运用PPP才能纠正规模导向的公共投资倾向
4.2 运用PPP的优势分析
4.2.1 运用PPP的政策优势
4.2.2 运用PPP的机制优势
4.2.3 运用PPP的自身优势
4.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用PPP面临的挑战分析
4.3.1 高标准的PPP项目监管与加大投资力度矛盾的挑战
4.3.2 不断变化的PPP政策与长周期项目执行矛盾的挑战
4.3.3 不确定的财政收支与固定的PPP项目支出责任矛盾的挑战
5 国内运用PPP模式进行园区开发案例借鉴
5.1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5.1.1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1.2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原因分析
5.2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5.2.1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2.2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原因分析
5.3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失败教训
5.3.1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3.2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失败原因分析
5.4 案例启示
5.4.1 PPP双方的互信和决心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5.4.2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成功运用PPP的基础
5.4.3 做好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
5.4.4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奏
5.4.5 创造性利用本地优势和关键资源开展PPP合作
6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用PPP模式的对策
6.1 运用PPP模式调整和改革园区开发管理机制
6.1.1 改变规模扩张导向的园区开发机制
6.1.2 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分类,确定合适的项目融资和运作方式
6.1.3 落实社会资本的主体责任,实现PPP项目风险有效隔离
6.2 加强开发建设现金流管理
6.2.1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做好项目建设和资金衔接管理
6.2.2 强化现金流管理,确保园区开发有序开展
6.2.3 获得长期资金支持,解决投融资期限不匹配问题
6.3 围绕优势产业规划,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园中园”开发运营
6.3.1 集聚产业优势,运用PPP模式合作打造产业集群
6.3.2 引入知名创新创业孵化机构
6.3.3 提高开放和共享水平,合作共建专业特色园区
6.4 运用PPP机制整合存量土地和资产,提升项目收益
6.4.1 做好土地资源规划整合
6.4.2 运用PPP模式做好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6.4.3 探索运用PPP模式实现存量债务化解和存量资产整合提效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79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87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