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道路之争的辨正——评贺雪峰、文贯中、张曙光的相关论著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之争的辨正——评贺雪峰、文贯中、张曙光的相关论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及其道路的是非功过的看法,一直存在重大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贺雪峰认为,中国城市化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成功,中国"城市像欧洲",无发展中国家都有的大规模贫民窟,而成功在于稳健的城市化道路具有极大优越性;(2)张曙光基本不同意贺雪峰的观点,指出其论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有的不符合实际,认为中国城市化及其道路存在种种突出问题;(3)文贯中的看法几乎与贺雪峰完全相反,认为中国搞的是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造成"化地不化人"的"伪城市化",导致真正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使得城市化蜕变为城市的自我现代化、城乡收入差的恶化。本文认为,这三位学者的看法都有正确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或者某些方面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及其道路的是非功过,但都不全面、都不完全符合实际,甚至存在重大偏差,需要予以澄清,求得正确认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包括农民在内的城乡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分享了城市化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和缺陷。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的调整、市场作用的发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限制的冲破、现行农地制度的作用、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供给;问题和缺陷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包括征用制度在内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城市化道路有偏差,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特别艰巨、所需的资金数量庞大、短期难以筹集。根本出路是全面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稳妥合理有效地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的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道路 中国土地制度 是非功过
【分类号】:F299.2
【正文快照】: 作者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湖北武汉430072);曾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a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5年的a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城市化现在有两种提法:一是中国城市化、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新;城镇化——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小城镇建设;2000年12期
2 杨根平;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3 蒋满霖;小城镇建设是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兼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1年11期
4 张明池;城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年06期
5 张文蛟;;县域城市化道路的突破口[J];宁波经济;2001年02期
6 刘耀彬,李娟文;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4期
7 寿永年;;走富有渐江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2年08期
8 赵瑛;走小城镇与大中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J];经济论坛;2003年15期
9 汪冬梅,杨学成;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与探索[J];改革;2003年05期
10 陈继松;浙江城市化道路的实践[J];城乡建设;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改智;杨洁;;略论陕北城市化道路的困境与出路[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谢学仁;;山西城市化道路对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俞德鹏;;中国城市化道路评析[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4 谭本基;;加强县城建设是广西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付秀彬;;组织,制度与城市化[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王鑫鳌;;建国五十年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周礼坤;麦颖文;胡小强;;“村级市”——对我国城市化道路再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杨秀珠;;关于浙江省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与探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吴宇哲;鲍海君;;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朱铁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唐黎明;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N];证券时报;2012年
2 刘士林;“巨型特征”呼唤中国式城市化道路[N];光明日报;2012年
3 见习记者 骆骁骅 记者 赖竞超;探索符合广东实际新型城市化道路[N];南方日报;2012年
4 程进 颜士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楼冰;浙江: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记者 楼冰;浙江走新型城市化道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周咏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N];浙江日报;2006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陈甬军邋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景普秋;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N];光明日报;2008年
9 孔繁来;突破传统模式 构建新型城市化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周天勇;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N];消费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宪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聂春霞;新疆城市化道路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孙宏;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世杰;日本以都市圈建设为特征的城市化道路[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成;基于农村居民迁移行为与意愿分析的城市化道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熊永兰;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高宇航;中国西部城市化道路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李红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钟玲;四川城市化道路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春;新时期山东省城市化道路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阳阳;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峰峰;基于二元向三元经济结构演变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刘惠敏;陕西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之争的辨正——评贺雪峰、文贯中、张曙光的相关论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41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