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产业同构、竞争阴影与协同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群产业同构、竞争阴影与协同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产业竞争阴影现象的出现,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全世界都在经历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产业同构的认知,不能局限于传统思维的束缚。早期流行的观点认为产业同构无疑是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用“错位”定位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而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对于产业同构的性质定位,应有所区别。应包括合意性同构及非合意性同构两类。本文将着眼于对国内三大城市群,实证分析这些城市群产业同构与竞争阴影的相关问题。对于产业同构这一普遍现象,应该辩证的分析。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法来展开的。在对前人的研究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之后,本文首先从对产业同构的概念性质及成因进行剖析,总结了已有的相对较为成熟的产业结构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对三大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关的多项发展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和地方专业化指数方法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测度,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同构趋势的现状,判断其竞争阴影程度。随后,.本文基于2006年到2013年的研究数据构建了一个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产业结构问题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模型分析。最后,基于文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章结尾部分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健康发展。本文认为,滇中城市群产业同构程度高于长株潭城市群与苏南城市群这两个城市群。并且,产业同构这一现象确实会造成地区的竞争阴影出现,并能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地区在协调发展自身社会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多关重视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而加快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治理。
【关键词】:产业同构 竞争阴影 城市群一体化 协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
- 第二节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9-11
- 一、论文框架9-10
- 二、研究方法10-11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11-12
- 第二章 城市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综述12-20
- 第一节 城市群相关研究12-14
- 一、城市群的内涵与模式12-13
- 二、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13-14
- 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14-17
- 一、国外相关产业结构研究14
- 二、国内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14-17
- 第三节 相关的基础理论述评17-20
- 一、区域分工理论17-19
- 二、区域分工理论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19-20
- 第三章 产业同构与竞争阴影20-33
- 第一节 产业同构的性质、成因及测度20-25
- 一、产业同构的概念与性质20-21
- 二、产业同构的成因分析21-23
- 三、产业同构的测度23-25
- 第二节 产业同构与竞争阴影的关系研究25-33
- 一、竞争阴影的内涵与成因25-30
- 二、城市群产业竞争阴影的边界合理性分析30-33
- 第四章 国内代表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测度分析33-61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产业同构测度方法的选定33-35
- 一、研究范围33-34
-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34
- 三、产业同构测度方法选择34-35
- 第二节 滇中城市群产业竞争情况35-42
- 一、滇中城市群发展现状35-39
- 二、滇中城市群产业竞争分析39-42
- 第三节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竞争情况42-49
- 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42-46
- 二、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竞争分析46-49
- 第四节 苏南城市群产业竞争情况49-58
- 一、苏南城市群发展现状49-54
- 二、苏南城市群产业竞争分析54-58
- 第五节 国内三个代表城市群的比较58-61
- 一、三个代表城市群发展现状的比较58-59
- 二、各城市群产业同构程度的比较59-61
- 第五章 不同城市群产业竞争阴影的实证分析61-71
- 第一节 模型的建立61-62
-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62-71
- 一、城市群整体产业竞争的分析62-64
- 二、城市群细分产业的分析64-71
- 第六章 关于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71-75
- 第一节 促进合意性的产业同构进一步优化71
- 第二节 调整非合意性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71-7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第一节 结论75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相关方向75-77
- 参考文献77-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本强;;国内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8期
2 程建平;;知识同构低质与产业同构低质[J];教育与职业;1999年09期
3 尹秋香;;产业同构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探析[J];当代经济;2006年09期
4 关爱萍;;产业同构测度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年19期
5 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6期
6 陈真;宋新兴;;产业同构:成因、影响与破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6期
7 匡小明;校正产业同构——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J];求实;1998年11期
8 周国富,陈玲;区域产业同构的演化轨迹及其原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06期
9 郑恒;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根源剖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孟照龙;孙曰瑶;;济南都市圈产业同构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建华;;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再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林小昭;“珠中江”尚缺产业同构解决之道[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刚;是产业同构还是竞争不足[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锦秀文;理性看待产业同构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锦秀文;何必忌讳“产业同构”[N];中国审计报;2005年
5 记者 黄铮;破产业同构 可让市场说话[N];联合时报;2007年
6 记者 谢思佳 实习生 刘熠;“深莞惠”产业同构系数最高[N];南方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苏靖;先进制造,沪浙规避同质化[N];浙江日报;2005年
8 辛华尚;产业同构制约长三角走向“中国创造”[N];江苏经济报;2009年
9 景志强;“产业同构”与“同质竞争”[N];经理日报;2004年
10 景志强;“产业同构” 与 “同质竞争”[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龙涛;陕甘晋蒙能源开发中重复建设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喻柯可;长江经济带工业产业同构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3 曹蓬;城市群产业同构、竞争阴影与协同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4 于重阳;区域产业同构的测度与合意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武婷;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同构中利益冲突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谢怀友;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再思考[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7 梁天娇;川渝地区产业同构现状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8 孙爱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合意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磊;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群产业同构、竞争阴影与协同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429645.html